爸爸妈妈我要一个和谐温暖的家事件: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在认真做老师留下的习题。教室里很静,没有嘈杂的声音,只是听到笔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突然,佳佳不由自主的站起来,大喊,“妈你不要走”。孩子是一个失控的状态,内心很痛苦。她的心绪已经沉浸在自己家庭现实情况中,已至失控。基本情况:佳佳,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尚好,最近有些下滑。性格稳重,善于察言观色。家庭情况:三口之家,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关系不和谐。父亲属于大男子主义,不尊重女性,对女性要求苛刻(不允许用手机,不允许随便到公共场所,经济上没有主权,花一分要一分),凡事一言堂,日常语言对妻子也是嘲讽,侮辱。没有沟通;母亲过分迁就。为孩子着想忍气吞声。佳佳,每天心里有沉重的负担,心情不能放松,习惯性的察言观色,想凭自己的力量让父母和谐共处,但又不知做什么,无能为力也无济于事。内心世界:每天时刻观察父母关系动向。上学也不能全心投入到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牵挂家中是否父母又打架了。在家中也不敢随心所欲玩耍嬉笑,怕自己的言行举止再引发父母发生争吵。在解决调查过程中孩子的几句话让我彻骨的心痛。她说:“每天睡前我都担心第二天早上醒来妈妈走了,枕边留给我一封信。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先悄悄地留意妈妈在不在。我很懂事,我跟妈妈说过,妈,假如真的有一天你走了,我不怪你,我能坚强,我长大了,我知道是爸爸把你逼走的!”对策及依据:1.多关注孩子,经常找她谈心。让积压在心里的一些不快倾吐出来,分担他的痛苦。并以成年人的角度开导劝慰她。有课内课外的活动多让他参加,分散她的思维趋向,让她体验快乐。而不是整天沉浸在家庭矛盾之中。2.找佳佳的妈妈谈过几次,共同分析原因,及解决对策。让母亲从心态和处理家庭琐事上讲求一些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3.想试试,但未实施的一点,找父亲谈谈。事实上,根源在于父亲,但在他传统,偏激的认识中,这属于家事,不可外传,一旦外援介入,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变本加厉。(后来,我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我想要有个温暖的家》针对,父母离异和家庭不和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及作为家长如何在心里上给孩子教育及温暖沟通。要求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参加。事实上,这个班会是为她父亲准备的。想从侧面给他一个正确的导向,反思自己。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夫妻感情破裂对儿童幼小的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对孩子则是一次心理上的煎熬过程,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关心,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父母感情不和在孩子头脑中最直接和真实的感觉就是可能失去父爱或母爱,因此,有矛盾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怨恨让孩子感知到。应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孩子受伤的心,让孩子有安全感,进而克服自卑、猜疑的心理。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类孩子更应加倍关爱,教育孩子知道父母感情不和并不会改变对他的感情和态度,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是否以后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父母之间有矛盾,是他们之间的事。但父母依然会爱他。作为老师,更应在此类孩子的教育中,更有针对性,要注意协调对此类孩子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其在严格纪律的约束和教师的关心下健康成长,用更加真挚的爱去抚平孩子受伤的心。效果:成功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情绪好得多,开心许多,学习状态也有所改善。心里上的困扰也减轻了许多。母女是从事态的认知和心态上自我做了调整,但愿越来越好!失败之处:其实父亲依然如故,家庭状态没有太大改变。其实在中国,也许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遗留。这样的家庭并不是个例。家长应该重视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孩子丰衣足食并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全部。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大环境下的社会问题。让处在各个角色中的我们,都尽一己之力吧!案例分析《爸爸妈妈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五常市被荫河镇中心小学褚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