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军队征集高学历人才当兵入伍难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阐述了几点想法和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应征入伍;对策研究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依然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特别是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战争根源并未消除,建立一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人民军队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在军队,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重点征集对象,从高校中征集思想好、素质高、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充实到部队,是新形势下提高兵员质量,增强国防建设力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就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对策。一、努力推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如何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都是困扰地方高校的难题。针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应紧紧围绕提高地方高校国防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目标思路,不断推进国防创新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新国防教育教学模式,这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搞好国防教育的应然之需,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1.整合军地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一是依托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由专业教师定期进行理论授课,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军政理论素养;同时邀请共建单位的官兵教员深入校园为大学生授课,讲解更加贴近部队、贴近基层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二是采取理论授课与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大学生的专业军事文化学习既可以在学校课室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不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军政基地、军事院校与一线官兵交流,或邀请军政基地的官兵、军事院校的教员进入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座谈。2.依托社团组织,融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军营文化。针对应征入伍大学生到部队后的适应性不强、校园文化与军旅文化融合度不高等实际情况,应依托地方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定向越野协会”、“国旗协会”等社团,经常组织带有“军味”、“兵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模拟行军拉练活动、军歌嘹亮歌咏比赛等。应充分吸收借鉴军队单位经验,积极推进“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加强教育引导,不断规范行为养成,使大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坚持每周一组织升旗仪式,每月组织一次国防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国防教育周活动,搞好大学生集中军训并分批深入部队实践锻炼。二、注重塑造浓厚的军营文化环境优秀的军营文化,能反映出军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军事职业的内在魅力。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对接,充分发挥军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有效帮助应征入伍大学生实现从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1.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顺利对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士兵并不因为穿上了军装而完全变成了新人;他们所受过的教育和迄今为止所过的生活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像变戏法那样地消失;而且,他们也没有脱离社会而不参与公共生活。”应征入伍大学生是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是校园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熏陶的结果,从“校门”进“营门”后,面临一个新的角色,需要搞好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对接,在新的文化熏陶下重塑文化结构,这个过程也是应征入伍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军人的一个过程。2.积极构建富有军队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民军队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厚实而又独特的军营文化,对培养官兵、熏陶官兵、塑造官兵、激励官兵,强化官兵综合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积极构建富有军队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军营文化的作用,能够帮助应征入伍大学生尽快成长为合格军人。三、不断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要保留能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发挥群体优势的优秀应征入伍大学生,就必须多法并举,在应征入伍、选拔考核、复员退伍等方面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