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与政治社会化[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是中共在根据地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作为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标是扫除文盲,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场政治社会化的运动。用政治社会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不难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在政治社会化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中共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其结果也达到了这一目标。[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政治社会化[作者简介]李祥兴,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程晓敏,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中图分类号]K2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20)03-0070-04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规模空前地对失学的成年人和儿童进行文化补习教育和抗日救国的国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冬学为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史称冬学运动。一一般说来,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政治规范而逐渐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情感、信念、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社会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政治文化。使其成员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规范,把社会成员塑造成为社会所希望的政治人;另一方面,是个体学习和接受教育,了解政治信息、获得政治知识、产生政治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统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个体的学习以社会提供的政治文化内容为基础,社会的教化又通过个体的学习和内化得以实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国防教育的一部分,是党宣传、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激发民族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最有效的办法,作为争取抗战胜利的一项战略措施受到了中共的高度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视。1937年边区教育厅颁布的《冬学须知》把“冬学作为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动员的有力条件之一”,并且明确规定“1938年的冬学以实施抗日的国防教育为目标”。围绕国防教育的目标冬学运动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冬学的主要对象是成年农民和失学的儿童,实施社会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同时给民众以抗战所需的知识技能。第二、激发民族觉醒意识与政治觉悟,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第三、使中共在边区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认同、受到拥护并顺利推进。简而言之,达到一个目的,即:“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其终极目的是要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的最大限度的认可。”首先,冬学首要的任务是扫除文盲,提高识字水平,为政治社会化扫清障碍,习得抗战技能。抗战伊始,边区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可以说是文化上的荒漠。对此,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所作的讲演中做了描述:“解放区的文化已经有了它的进步的方面,但是还有它的落后的方面。解放区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还有广大的封建遗迹。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其危害,认为“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因为文盲众多、文化状况的落后必然直接影响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斗争的策略和战略,并且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及参与边区建设的能力。因为“文字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相互关系的。尤其是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自行研究政治问题,提高政治水平,更利于政治教育的推行”。与文化教育相伴随的是给民众以抗战所需的知识技能。战争不仅是政治的、军事的较量,同时也是经济的文化的较量。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强国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