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探讨近些年,学校的育人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发生着极大的改变。从最开始依赖认知主义逐渐向让学生亲身实践而过渡。“自主体验.生态发展”的德育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就应运而生,它关注当下的教育环境,以自主、实践为基础,以德育回归生态为重点,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规范行为,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最终达到学生自立、自强、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本文对该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我校目前的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对策,旨在为完善我校德育模式、提升德育效果做出有益借鉴。国内外研究现状杜威是国外最早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家之一,在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体验式学习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广泛关注。国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自然中进行教育”的观点,这是我国最早的生态体验式教育思想,但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生态体验式教育重新进入教育界的视野,并逐渐将其与德育联系在一起。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生态德育模式的相关研究范围广、种类多,局限性明显,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行动研究相对匮乏。因此,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以我校(环县第五中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情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行动路径学会生活、学会自理“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基本要求是自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加之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孩子已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溺爱”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代名词,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性格偏执、心理失调、依赖性极强,以至于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都达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标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我校的德育首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把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练就学生的基本处事能力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出发点。以每学年的入学教育为契机,从学校到班级,通过学习制度强化、榜样示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名家讲座助力等不同方式,“先植根规范于脑海,后培养习惯在行动”,并采取“空间上不留白,时间上不留当”的策略,细化小事于学生的每时每刻、一言一行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事事关心、事事关己”,使学生由知到行,逐步内化。让学生在“人人都干事”的氛围中先学会自理,逐步将其培养成“讲文明、懂规范、善思考、会创新”的人。自主管理、勤苦自立“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最低目标是自立。只有能自主方能自立。因为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让每一个个体去尽情绽放,才能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传统德育模式所不能给予的。我校在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是利用并发挥好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这一平台,真正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进行自我管理,初步体验成功、体验成长,感受做事带给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具体为在班级管理中倡导“班级民主,学生自主”且定期轮岗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去体验成功而逐渐能干事;年级管理中根据事务“按需设岗”提倡“精英管理,榜样引领”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努力带领大家干好事。通过自主管理体系平台的锻炼,让学生在自立中有担当,将其逐步培养成“讲责任、明事理、有毅力、勤学习”的人。体验实践、奋发图强“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核心要求是自强。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锻炼而奋发图强,努力提高学生的意志行动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我校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让学生明白实践不仅仅是任务、兴趣和自我满足,更是担当、责任与成长。以“成长在课堂”为起点,借助艺术、健身、益智、地方风俗等几大类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特长的成长空间。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手段,“周周有主题,月月有目标”,通过周生态班会课、国旗下的演讲、月主题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