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差异构建和谐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私塾是很多人在一个班里学习,教师单独辅导每个人,他们都属于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大工业时代,为适应新兴资本主义与工商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逐渐确立了班级授课制。人类进入了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提高,班级授课制的那种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时间、进度整齐划一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如:第一,由于班级教学是基于共性的教学,不适应现代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第二,班级授课制的本质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虽然开展了适当的小组学习,但仍不适应现代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趋势;第三,由于班级授课重视的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教材学习,教学不同程度的处于封闭状态,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开放的趋势。对于差异教学的定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差异教学”创始人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这种差异尤其明显。我们正处于信息膨胀的时代,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呈开放性,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很多,不是到学校课堂上才能学到计算机知识,获得信息技术技能的。在平时上课中,有些学生“吃不饱”的时候,有些学生还“吞不进去”。如:一部分同学早早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差异并不是差距,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差异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利用学生学习中的差异这一课程资源,组织有效地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和谐发展、最优发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建设。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同时,能有效地利用差异,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阻力,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动力。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1.对一些家里没有计算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和电脑、网络接触,大胆地使用计算机。这一小部分同学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当然上机操作做练习、作业时也相当吃力,比如在我教的班级里,就有学生按我的要求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但是却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所以在给他们布置作业时,可以相对的降低难度,那怕只是打几个字、熟悉一下常用软件或是浏览一下网页。还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可以说对于我们小学阶段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大部分知识都已经掌握了,怎么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课获得提高呢?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的组长由这些“小专家”来担任,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