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内容提要:创造性思维要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地有机结合。要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这两种思维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开掘教师的创新能力,其次应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入手,激发其聚合思维,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激发其发散思维,并促使二者有机结合。论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是指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获得新颖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常规,寻求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的一种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概括出最优方案或共存的根本问题的思维,它是发散思维综合信息的反馈。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在人才素质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已成为思想政治教学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就这一问题,笔者试图略谈浅见,以求教于广大同行。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必须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相关,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并能动地运用发散、聚合思维进行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是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教材仅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动态内容,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设计“国家的职能一课”的教学方案就可以一反传统的因果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等材料展示世界几个大国行使分项职能的事例材料,让学生在兴趣中追寻其根源的方法中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二是教师应精心设计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情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通过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教师辅设好的阶梯拾级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乎寻常的突破,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三是认真组织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写作政治小论文、举行报告会、辩论会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活跃第二课堂,教师应注意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决不能要求学生把书本当“经典”而迷信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广泛地涉猎政治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可以充分运用实物、图片、视听资料等,让他们从中寻觅和探索思想政治奥秘。正如陶行知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有效激发“两种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的思维。”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不应单纯只要求学生去记结论,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政治现象纷繁芜杂,善于聚合思维的人,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思维的流畅性越好。政治现象之间及其内部,无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其发生发展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在分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