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倦怠感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各个高校加大扩招力度,使得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给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尤其是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但在社会新形势下作为受教育的主体,高校学生倦怠感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倦怠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倦怠问题的对策,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支持,同时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倦怠感问题对策高等教育是关系社会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培养和塑造高素质、有文化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者们的重要使命。当前,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生源质量下降,社会的快速变革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导致一些不良思想、风气、现象等因素出现,高校部分学生出现精神面貌不佳、学习动力不足、文体活动参与不积极、就业创业热情不高、应对挫折能力不强等具有倦怠感的思想行为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积极探究和应对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一、倦怠感的定义及内涵关于“倦怠”的最早描述是1961年。早期对于“倦怠”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工作领域。“工作倦怠”(jobburnout)一词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1974年首次提出。[2]学习倦怠(learningburnout)的概念来自工作倦怠的研究。1981年,Pines和Katry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burnout)的概念。[3]倦怠感既是一种思想上的主观认识,又是行为上的客观反映,其主要感观特征为厌倦、疲惫、沮丧、焦虑、压抑、消极。因此,总体来说,倦怠感是影响个人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不良心理状态。二、高校学生倦怠感的主要体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校学生的倦怠感不仅仅是在感观特征上的体现,还直接导致消极行为的产生。因此对于这一现象,可以通过高校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征来分析和了解。(一)精神状态不佳、生活作息不规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反映其基本的行为举动。学生在高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管理严格、学习任务重、生活作息规律。进入大学后,由于管理制度的变化及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导致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松懈,出现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吃饭点外卖的现状,以至于自由散漫,精神萎靡不振,看待问题漠然,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越往高年级,这种现象越突出。(二)学习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意愿不强、缺乏动力,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热情不高,敷衍了事,上课总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情况;实践学习不多,课堂内外没有深入实践拓展能力,课后时间常用来玩游戏、追剧、谈恋爱等。(三)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不积极在文体活动参与方面,高校学生普遍不积极。各类学术文化讲座参与率低,总觉得内容枯燥、浪费时间,常常待在寝室睡觉也不愿意参加户外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四)就业创业积极性不高虽然各高校在就业创业工作推动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师普遍有一个共识,在通知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双选会、校外招聘会时,他们既不认真准备简历材料,也不积极主动咨询应聘,甚至也只是看看稀奇热闹。因此常常出现招聘单位人员比应聘学生多、各应聘点门清冷落的现实尴尬。(五)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强高校学生倦怠感还表现在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总出现退缩和逃避的行为。例如,轻微身体不适就要请假休息,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就因此自闭、失联等。三、高校学生产生倦怠感的原因高校学生倦怠感的产生由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构成,这些因素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在间接和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因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一)社会环境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文化、经济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首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由于受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