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哈尔滨市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单位,正与省直机关同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市委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学习辅导报告的要求,我结合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谈些认识和体会。正确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特征、精神实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又作了更加系统全面、深刻精辟地阐述,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应该说,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巨大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顺乎党心民心。我看过一个资料,说现在在互联网上,用Google(谷歌)或百度搜一下“又好又快”一词,不到一秒的时间就显示出400多万条相关信息!可见人们对科学发展的观念是多么广泛的认同。一个完整的发展观,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什么叫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杜宇新书记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讲话中,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精辟的论述。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总的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提出的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论断侧重阐述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又进一步阐明了什么叫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我们党所提倡树立的科学发展观,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科学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等问题的困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与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本质观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理论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发展。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