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进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始终认为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主后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新课程标准确定的量化任务,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有句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必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使人充实,给人力量,让人自新,催人奋进!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高尚。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注重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阅读观,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养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通过多种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实积累与基奠,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储备充足的养分。我将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一)课外阅读,广泛汲取,丰富文学的内容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集思广益的好处。现在学生所面临的阅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博览群书,将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很多,如《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草房子》,以及其他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文学名著等,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品,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可结合课内。像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指导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了《草船借箭》,引导学生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学了《争吵》,指导学生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样,学生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大量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文学素养。(二)课外阅读,活动随行,彰显文学的活力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能设计一些好的活动,就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彰显文学的活力。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交流性的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展示性的读书笔记、读书卡展览;比赛性的读书知识赛、辩论赛;评比性的课外阅读小明星、阅读小能手评比等,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另外,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在班里可组织图书角,让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可宣传图书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编写。每天还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思维的磨砺,精神的启示,审美的愉悦。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的知识是得益于课外。这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说:“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即使智商再高,那也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由此可知,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我们应该发挥阅读的效能性,使大量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经典融入学生成长的骨髓,植入学生渴求的灵魂,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