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 VIP免费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 _第1页
1/4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 _第2页
2/4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 _第3页
3/4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摘要:现在,因特网已走入千家万户,因此上网成为学生新的兴趣爱好,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的课余活动。但是,网络上的东西有好有坏,不少家长和教师对此十分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把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技巧一、教师“教育技巧”1.上课前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学“六认真”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前,事先将电脑教室打扫干净,将各种物品摆放整齐,同时对墙壁进行美化布置,让墙壁既美观又能产生教育作用,学生一进机房,就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一下子便喜欢上了电脑课。随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对电脑的深厚感情,以及电脑给我带来的诸多欢乐与成功,学生就在非常和谐的气氛中进一步认识到了电脑的功能,这样学生对于电脑课便不再有惧怕感,而是充满好奇,更加喜欢电脑,更加爱护电脑,这时对于爱护机房的教育便顺利完成了,没有任何生硬感,我感觉教学效果非常好。2.课堂中正面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良好的习惯在学生中逐步养成。例如,很多学生在刚刚学会在论坛发帖的时候,便洋洋得意,把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留在网络中。这样做,不仅对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正常学习心理的发展。对于这些情况,我给学生讲了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好处,讲了为他人服务所带来的乐趣,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以后这类现象大大减少了。3.在评价中渗透德育评价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学过电子小报制作之后,学生之间会互相交流、讨论、评价作品,有些学生就会说: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他排版得比较工整,看起来非常美观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呢?我们请了该同学进行解释,他说,因为他在排版电子小报的时候,主要利用了文本框容易定位的特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排版。这样就可以把任意图形、任意文字排在任意位置上,就这样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很快。评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二、课堂联系生活1.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从中找到切入点进行德育,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通过对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我从中找到了很多切入点。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通过演示幻灯片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明白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报效祖国,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崛起。同时也会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在学习文字输入时,我选取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文章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渗透等;在学习制作贺卡时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尊敬师长教育等。2.在多媒体中渗透德育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常规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抽象的东西带来直观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又得到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例如,在讲授《美丽的家乡》这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宿迁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宿迁的风土人情,宿迁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通过视频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这样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常规教学中,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多媒体课件就会焕发出无限生机,不但从感官方面直接刺激了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同时也在无形中完成了。3.联系生活,渗透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