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五化”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摘要】《环境科学概论》是近年来在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态学专业广泛开设的必修课程。文章以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和成绩评定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改革的经验和体会,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专业;“五化”教学法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也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2020年将生态学专业从原来的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体现了我国对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重视,也是教育领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步骤。我校2020年获得了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资格。为了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我们参照国内外生态学专业排名领先的一流大学,同时从我们已有的完善的生物学专业教学体系出发,为生态学本科专业制订了一整套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环境科学概论》被确定为专业必修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课,54学时,4学分。我们为每门课程设置了老、中、青三名主讲教师,其中最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老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以老带新,以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延续性。经过三个年级的教学实践,我校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希望这些感悟和经验能为其他从事《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一、教学方案模块化我们选择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杨志峰和刘静玲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该教材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整体论和综合性为科学方法指引,以化解环境危机为目标来编写,是适合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用于非环境专业人士的参考书及公众环境教育与培训。全书分为4篇21章。某些章节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不是十分清晰,某些理论知识的阐述也不够充分。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结构来上课,课时不足,学生不容易了解各个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根据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以及生态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培养目标,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选和重组,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将54学时分成三大模块: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将教材原来的内容进行重组,剔除重复的内容,精选案例分析,给每个模块设定分目标和教学重点,并进行阶段考核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建立清晰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框架,为接下来的相关环境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手段现代化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已经20多年,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课件与课程内容和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一直是教学改革和研究重点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发展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侧重于学生可随时通过WiFi接入校园网及互联网,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可利用无线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备课及进行科研工作。同时,以MOOC为代表的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海量科学影像资料,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多媒体教学效果提供了资料,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环境科学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最新的网络资源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不但要及时更新课件,精选影像展示内容,还要对学生可能看到的材料有所了解,以随时纠正错误认识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评定、课后辅导尝试网络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做到及时和准确,非常受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