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资助工作对大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摘要:高校资助工作以“奖、贷、助、困、减、免”等资助政策,通过奖励优秀学生、帮助贫困学生等途径实现教育公平、鼓励先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目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功能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探索资助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德育资源,以开拓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空间及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德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0-0166-0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大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这表明了高校资助工作中包含了德育功能,也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辐射范围。一、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功能发挥的必然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①。(一)德育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本质要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物质需求只是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类高层次的需求。同理而言,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从物质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他们实际生活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丰富贫困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其全方面发展。原教育部长周济曾说:“各学校要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②。可见德育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本质要求。(二)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德育的缺乏目前的高校资助工作呈现学生个人申请→班级推选→学院审核→学校审批→上报省厅→发钱的单向性流水线过程。这一过程看似公平公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正,却缺少感恩、责任、诚信、自信等道德标准的传达和渗透。对于学生来讲,一方面受资助的大学生中部分还存在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存在“等、靠、要”、自信心缺乏等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羞于在同学间表达,致使未能帮助到所有真正需要经济帮助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的德育工作很难得以开展。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措施资助是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德育是资助工作开展的应有之义。在资助工作的有效载体上应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增强德育实际效果。(一)坚持以人文关怀为视角进行高校资助工作资助工作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帮助人的工作。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谈话等措施后确定受资助学生的名单,让真正有需求的学生都得到物质上的关怀;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社会实践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认识社会、端正三观;通过给予充分的尊重、亲和的谈话疏通贫困生心理问题,让其感受到爱和关怀;通过多样的活动塑造贫困生自信、坚强、感恩、责任等道德品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其幸福感。从人文关怀出发的资助德育工作超越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极大提升受资助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加大资助工作者与受资助者的交流无论是资助工作还是育人工作都是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资助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隐性德育方式。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除了向学校提交名单,制作发钱清单外,需要让受资助的学生了解资助政策,资助目的以及对被资助者的期待。通过交流让受资助的学生感受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其感恩、责任、诚信等意识,明确成长成才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面对面的交流让资助工作隐性的德育方式外显,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充分感受关爱和帮助的情境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三)扩大资助工作的德育辐射范围目前获高校资助的学生仍是大学生中的少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