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手的魅力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倾向,往往受个人思想认识所限制,造成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家长在教育思想,对学生的要求上有时会不一致。现在普遍家庭子女少,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长大做有用之才;一方面又过于溺爱。许多家长又缺乏教育常识,不能很好地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同学等都是直接参与转化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形成一种“包围”的教育环境,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作为班主任,首先让家长明白家校合力教育的必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有一定偏差,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当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违反校规校纪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严厉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可事实上,要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固然离不开老师辛勤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但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再者,让家长明白家庭和学校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最后,我觉得作为班主任要做好家校之间的协调工作,就必须先做好以下几点:(一)、关注学生举动,及时与家长联系。1、充分了解学生。班主任要做到全面的跟踪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比如纪律、作业情况、上课情况、学习成绩等等,然后再追求发展的最大化。这样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自己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让家长感觉到你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2、学生进步时,及时鼓励。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学生是如此,家长也是如此。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在学校有突出表现时,及时给学生家长打个私人电话,同时也指明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的鼓励、肯定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在某个方面取得进步或胜利的时候,特别渴求肯定、赏识。如果我们此时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重视、肯定,那么我们就等于给学生加了油,并且给予了他们信心和面对今后挫折的勇气。我们对学生的提醒和建议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此时联系家长的目的就是共同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及时提醒学生下一步应该注意的问题。3、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同学之间闹矛盾,在学校犯了错误等等。此时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除了和学生谈心了解问题以外,还必须和家长联系,以便取得更准确的信息。对学生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及时和学生一道交流。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帮助解决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老师、家长必须沟通,达成对问题的真实了解,并且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形成教育的合力。4、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与家长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沟通与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