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的方法摘要: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导入。教师的开讲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小语教材体裁不一,内容丰富,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我以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方法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导入。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如果教师的开讲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这样的导入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小语教材体裁不一,内容丰富,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那么我们应如何导入新课,努力打造课堂的“凤头”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一、解读文本,找准入点,激发兴趣。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应注意努力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整堂课“趣”味十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我发现每每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时,那些生动风趣的文章常常是学生流连阅读的对象。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解读文本,找准学生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就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二、创设情境,动之以情。“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引领他们“渐入佳境”。三、温故知新,新旧结合,多维思考。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1讲授新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在设计导入时能兼顾前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地导入,则会抛砖引玉,让学生多方面思考、掌握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四、抓住文眼,突出重点,画龙点睛。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有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我们若能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那么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将大有益处;每一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的如何体现,正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能在开始的导入语上抓住文眼巧妙地把重点和难点渗透进去,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确实具有灵活性。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短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