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践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开放教学,引导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的主动参加、独立思索并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究新知识。老师的作用重在"导',具体应体现在设疑、启发、点拨和解惑上。能让同学先说的尽可能让同学说,能让同学讨论的尽可能让同学讨论,力求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这对同学自己来说印象和感受最深,理解也最深化,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老师要让同学有机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便培育同学自主探究、积极思索的利好品质。 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以下条件:一件工作,甲单独做 10 天可以完成,乙单独做 15 天可以完成。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思索之后,同学提出:(1)甲、乙合作必须要几天完成? (2)甲、乙合做 3 天,剩下的由乙单独完成,还必须要几天?(3)甲单独做 3 天,剩下的甲、乙合作,还必须要几天完成?同学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其教学效果比老师一味地讲解要好的多。同时也培育了同学思维的宽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讨论说明,从同学参加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同学的参加热情,促进同学积极有效地自主参加。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选择、使用那些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同学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必须,是他们的内心必须要,产生"我要学'的激烈求知欲。结合同学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既可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假如能结合同学日常生活,创设同学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能引导同学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熟悉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要尽量让同学"体会'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培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善于选取贴近同学生活的实际素材,以激发同学的求知欲,使同学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加尝试、探究,当同学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后,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情境。 2 让数学课堂更出色 视听结合,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