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中伤害幼儿心理的行为心理伤害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信仰。因此,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不得不慎重。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教师许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他们有苦只会往肚里咽,如果他们受到心理伤害,他们会整天郁郁寡欢,时间长了就会有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对于外向的孩子而言,如果他们心理上经常受到伤害,就会以攻击、报复、破坏、恶作剧等不良行为向外界发泄内心的不满。为了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园里的心理伤害问题,尽量减少教育言行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伤害有哪些语言对幼儿的无意伤害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很多时候伤害了幼儿的心理并且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一位教师看到别人把幼儿按能力分组进行教育活动后,实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大声地对全班小朋友说:“请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这边来,能力强的小朋友坐到那边去。”然后根据幼儿的位置,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原则——尊重幼儿。许多时候,当幼儿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和蔼地说:“你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其实,这在无形之中会让幼儿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教师的话让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许多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对于因所谓的“能力差”(有些并不一定是能力差,只是某一方面尚未得到发展)而自卑,进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来讲,不是强迫他们多“锻炼”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树立自信心。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是对是错都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信仰。教师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教师对幼儿的有意伤害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这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客观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幼教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在幼儿园里,我曾见过一位上了年纪自以为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号召全班幼儿不和犯错的孩子来往。比如,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一位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位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对小朋友们发出号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着,所有的幼儿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那孩子被赶出了活动室。我们知道,这位教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我们暂且不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名幼儿的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孩子——只要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就可以羞辱他还有一位调皮的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倒,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反而对孩子说:“摔倒了吧?!谁叫你那么调皮!现在摔倒了吧!”在孩子需要安抚的时候,我们却用难听的语言去刺痛他,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伤痛和阴影。偏爱对幼儿造成的伤害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出现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态度和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教师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