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代表作有《人镜庐诗草》、《冯将军歌》、《哀旅顺》《杂感》、《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还利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年~1894年);参加变法阶段(1895年~1898年);乡居阶段(1899年~1905年)。——黄遵宪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沉痛指出:“弱为万国役,治为天下强。”他致力保护华侨、侨工的权益,抵制排华运动,联络侨商组织商会;在新加坡又创立保卫华工的南洋护照制度。——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由“今离别”之题,我们能够断定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古人表现离别,往往写得极哀。那么,我们看一看现代人在离别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