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阅览室到如意斋VIP免费

从阅览室到如意斋_第1页
1/4
从阅览室到如意斋_第2页
2/4
从阅览室到如意斋_第3页
3/4
从阅览室到如意斋我校的门口东侧有一个很大的阅览室,那时候集收发、信件与图书报刊订阅为一体,现在早已和“乌师大”一起消逝的无影无踪了,时光已经过去三十多年,那时的阅览室沉淀了我记忆的深处,直到现在还时不时地跳跃出来。我十五岁考入乌丹师范,那时就觉得城里的街虽然宽敞,但远没有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农村鸡、猪、马呀牛呀的很多不说,无论你书念到几年级放学放假都要回家忙农活,虽累尤乐。我到学校阅览室主要是打发想家而又无聊的周六周日。阅览室的方老师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把阅览室整理得像她一样干净。在捧着铁钣碗要饭吃那个空虚的年代,上阅览室是让人瞧不起的。方老师似乎知道了我的贫穷,也或许是被我坚持不懈读书的虔诚所感动,索性把阅览室的钥匙交给了我,我偷偷摸摸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图书助管员,说明白了也就我自己在读书。方老师带着老花镜,搞室内卫生,有时间就看书,每当我走进阅览室她总是把花镜向下一拉,眼镜压在鼻梁,然后露出深邃的双眼亲切地望着我,慢声细语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学生还是多读点书好将来用得着。隐者无名,那时我觉得方老师就象一本厚重的书。毕业后,我当上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为了有个栖身之所,我从城里调到了乡下职业高中。因为学历不合格,我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虽然学历没得到承认,但函授时有幸见到了赤峰群众艺术馆的吴家硕先生。先生槐梧的身材,方正的脸庞上闪烁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长白而又桀骜不驯的背头下,显露出宽大的前额,额头眉角上还凸起一个明显的大痣。只见先生提笔落墨,便烟云升腾,丘壑纵横,牡丹素雅。先生尤喜画健足千里的骆驼,瞬间形神兼备地跃然纸上,仿佛看到大音希声,先生仙风道骨象天空一样博大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朝拜到了他的脚下。他把我带到他的家里,尽情地欣赏他的画作,并再三嘱咐我:“孩子,一幅好的画,是文化的沉淀,心灵的历程,非执着而不能达到。”我腾出了即将坍塌的门洞房,免强放上一张三合板当画案,开始了不知四季、不知冷暖的颠狂美术练习和创作。从白描到工笔,从小写意到大写意,从花鸟到山水人物,从素描到图案,由不辍到乐此不彼。那时的画不值钱,唯独我的画得到了“家属”的喜欢,我挂在房梁上几大捆的作品,被老鼠搭桥铺路,居然搬进去安了家,耗子们从里面悠闲地住着,娶妻生子,不知繁衍了几代。不管怎样说,我还是辜负了先生的引领,弃大志近小利了。小小的门洞房,后来成了学生的实习车间。我和学生们在那里写过牌匾,印过条幅,为商城刻过木雕,用胶片烤过鼓腔的大字,还做过霓红灯……小门洞房记录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也镌刻下了师生的欢声笑语。前几天,成为大款的几个同学和我聚会,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财富的发源地,小小的门洞房成了我们不灭的记忆。误尽平生是一官。三十六那年我调入区一中,从事管理工作,当时我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整体构建德育体糸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的研究,课题由王振刚老师主持。我认识他的时候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那时候他成立了自己的赤峰发展研究所,追随他的实验学校有一百二十多所。老人放开手脚,让我大胆科研实验,还让我担任《指导孩子学生做人》一书的主编。我和王老师由相知到相伴成了忘年交。他跟我讲文革挨批斗时,没有仇恨的言语;讲中年教改的执着,徘徊与惆怅,讲晚年尚德崇研时仍是智慧的思维,坚定的决心和师长的风范。七十五岁登泰山不上喘,八十岁能只身澳门和香港考察参观。德育专家徐安德称他为德育老人,詹万声主任为他亲笔题写了:“德者寿”的赞誉墨宝德者无僵。王振刚老人象一片厚重的土地。他真诚伴随我在科研的路上走了十年。老人很想把发展所交给我,成为后续发展的空间。如今家的居住面积大了,读书的人和可供阅读的书没了,再想淋漓地涂抹一幅画的空间也没有了,连健康都成了别人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如意的空间。走过的时间,寻找着是空间。山前学校五年,阅览室里座满了一群宁静且追求精神高度的读书人;文化立校,内涵发展,板画、陶艺、舞蹈、古筝、乒乓球、合唱团,文学社积极探究打造着书香校园。三成四自路成就着师生高品位的人生基奠,如今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从阅览室到如意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