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中小学校教师实验教学设计评选申报表单位:襄阳市二十三中2014年10月24日题目探究光的反射作者姓名陈斐实验目的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学科物理实验原理教师引导下学生器材材料(可附装置图)实验操作步骤学校推荐意见年月日(盖章)县(市)区推荐意见t年月日(盖章)市评审意见年月日(盖章)《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与反思湖北省襄阳市二十三中陈斐一、教材分析初中物理关于光学的主要内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本节内容以探究为主线,掌握光反射得出过程和规律。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一个比较完整探究数量关系的实验,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探究实验,有要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本节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打下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理解力不高,还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来支持。但是他们又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之前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能力。要引导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本节采用学生分组探究方式,让他们旗子体验光的反射,加深对反射规律的理解。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四、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光路具有可逆性五、教学器材微型激光手电、小平面镜、毛玻璃、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平行光源。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晚会上舞台一片黑暗,一束光沿直线传播,随着演员舞动,光束不断被反射到不同方向(舞台上光的传播路径比较清晰)。问:演员这样做到这一点?学生基本都能猜到演员用手中镜子反射光。手脑并用,科学探究提出问题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那么反射光会朝什么方向射出?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呢?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备注: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按照课本的排列是先实验后讲概念,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不妥的。)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提问:引入入射角∠i及反射角∠r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数学题常用“西偏北20°”来表示方向,所以入射角∠i及反射角∠r是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地理上也是用角度来表示方向的。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启发思考:(备注: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不足,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实验的,所以必须加以引导。)1.选择什么样的光源,用什么物体反射光?2.这样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下来?3.怎样组装器材?还需要什么器材?4.寻找规律时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吗?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纠正补充。1.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镜面。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