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教育重在兴趣的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艺术还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欣赏、交流、表演、创造、评价活动中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培养、锻炼其表现、交流和创造能力。小学艺术课还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美感,进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促使其身心的和谐发展。此外,小学艺术课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综观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无不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各州地方当局有关规定的范围内,小学的课程设置由学校确定,一般都设有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而音乐、美术属于必修的基础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土著课,专门教授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日本小学把音乐学科作为重要的课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年开设70课时,占总课时的6.%,占国语总课时量的30%左右。在日本小学新教学大纲中,各年级的音乐教材都比过去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歌曲,并规定琴和日式鼓等日本乐器要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中。英国小学也把美术、音乐作为必修课。法国小学各年级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和教学大纲均由国民教育部统一规定,设置了七门课程,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五个年级中都有设置,并明确规定,要教会学生准确而优美地唱歌,引导学生对小段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参加歌曲创作和即兴演唱,学会基础乐谱;会使颜色和图像相协调,能进行美术的构图想象,逐步熟悉人物像和其它不同风格的图画作品。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所以他“歌‘诗三百’,弦‘诗三百’”,极尽“兴”“观”“群”“怨”之能事。而在孔子之后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中,《乐》一直被作为封建教育的经典文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音乐、美术一直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近年来,根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又在小学增设了艺术课程,它较之以往的音乐课和美术课,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大大增强,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艺术教育的种子在小学生稚嫩的心田中尽快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根据个人从事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实践经验,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小学生艺术的感悟、想象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对艺术课的兴趣抓起。一、兴趣对小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重要影响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西方教育理论先驱霍尔巴特和杜威也十分重视兴趣在知识获得、保持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趣的学习能使知识转变成学习者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够成为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诱因,从而激励其进一步的学习。更具体点说,也就是兴趣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人格,感受到一种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初入学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其个性特征形成的标志,也是其意识倾向的重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