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姜文现象”。“姜文现象”是由在中国影坛具有特殊地位及特殊影响力的姜文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实际上,这依附于姜文的自身特点,并会在作品中自然或不自然的体现出来,这种现象囊括了其表演风格及导演风格。姜文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在影坛中创造出经久不衰的神话。姜文在电影领域享有的身份十分多样,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这些身份的跨界与重叠,正是使其自身的艺术风格贯穿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原因。每种身份的背后都蕴藏着特定的功能,姜文借助这些功能的组合和重叠,得到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将一部又一部打上姜文印记的作品不遗余力地展现给我们,作品之中属于他的特殊性也被凸显出来。1.1课题背景及研究原因学者周星在《姜文电影的创作精神:艺术人格与审美变化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与大牌导演的研究和诸如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大牌导演的研究相比,姜文被认为是一个可以“挖掘潮流的影响与个人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聚集地,在姜文这样的个体中,探索中国电影的不足和弱点几乎是最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学者陈咏在《也谈“姜文、谢园现象”》中将“姜文现象”定义为银幕中出现的一批相貌不佳,甚至有些丑陋的男演员。但他们却发挥着自己精湛的演技,散发出作为普通人物身上特有的气质,让观者被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感染,深深吸引着观众,尤其是青年、中年观众。还有一些提法都是在表演领域肯定“姜文现象”,而将其确定在电影领域提出的,是中国电影学术领域里某著名学者在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与《文艺争鸣》杂志社、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合作举办的“姜文电影现象学术研讨会”上对姜文及其电影进行了有价值的评论,姜文和他的作品得到了在电影领域有权威的专家的认可[0]。.广西大学,2016.]学者郑诗宝在《中国电影领域中的“姜文现象”研究》中重新确定了“姜文现象”中电影创作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价值,从整体的角度考察“姜文现象”的内核、形成因素及其价值,身兼多重身份的姜文似乎并不能简单的被归为哪一类电影人,他所释放出来的,是一个独立的、执着的、创新的、自成一派的电影人气场,他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与思想的独立超前,让姜文成为一个发掘个体创造与电影时空的典型。他不与任何电影流派混为一谈,坚持艺术的想法让他的电影成为电影,这对中国电影的研究也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同样也是将“姜文现象”作为论文选题的原因。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姜文现象”是一种以研究姜文电影创作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对当下电影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指导作用。姜文作为一个创作型的电影人,其独特且具有鲜明的电影风格饱受热议,但他一直坚持自己艺术风格的原则受到人们的尊敬。中国电影市场中充斥着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利益与艺术在电影领域的关系正如史铁生在给姜文的书《长天过大云》作的序中指出的那样,“艺术与财政从来就有冲突,前者强调个性,后者为求利润不得不迁就大众口味--这本身就像个悲剧:相互冲突的双方都值得同情。怕只怕一味求利,结果是火了一宗产业,灭了一门艺术。电影,尤其声色犬马、名利昭彰,不像写作,天生来的是一种寂寞勾当。然而大隐隐于市。在这汹涌的市场激流中,匹马单枪杀出个姜文来,直让人感叹造化不死[1]。”这种现象无疑也是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大打艺术大旗却只为捞金、一味迎合观众却缺乏艺术内涵的电影现象的有力鞭策。本文拟从姜文的个人成长经历、交替重叠的身份到其作品的呈现风格,探析“姜文现象”中的独特内核及这种现象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姜文与“姜文现象”姜文对于中国影坛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正如姜文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名影星,致敬辞是这样说的,“姜文几乎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话题的人物,他是成绩斐然的出色演员,也是同辈中最为卓越的导演[2]。”.广西大学,2016.]1989年,姜文被《中国电影周报》评选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10大电影明星之一(其他九位分别为:赵丹、崔鬼、白杨、孙道临、于蓝、王心刚、谢芳、刘晓庆、潘虹)。26岁的姜文已经凭借在《芙蓉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可见,在那时,姜文于电影界的地位就已卓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