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要吼孩子,平静的父母,更有力量相信很多家长每天都会至少一次地跟自己说“今天一定不吼孩子”,但是我们从灾难现场回过神来,才发现今天的“戒吼”又失败了⋯⋯孩子磨蹭、顶嘴、功课不好、调皮贪玩,加上家长工作压力大,心里总有烦心事,憋着各种无名火。“一言不合就开吼,吼完就后悔”,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恶性循环。那如何才能有效的减少日常吼叫呢?“吼叫”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吼叫会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吼叫会打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良性链接。它会让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长期以往会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也许开始孩子会用哭泣、顶嘴回击,当吼叫已经变为习惯之后,孩子便会关闭与父母沟通的通道,把自己调成静音,用沉默反抗伤害。这样的沉默更让父母手足无措,弄不清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吼叫会影响到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家长的习惯性吼叫,会让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孩子将很难学到积极的社交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性格与行为。长时间对孩子吼叫会使孩子学会了用吼叫和呵斥的语气命令其他人,甚至在跟其它同龄小伙伴在一起时,也总对别人用这样的态度。别忘了,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喜怒哀乐处事方法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你真的想让孩子也变成这样么?胆小自卑,缺乏主见孩子经常被吼骂,孩子一直在威言下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且慢慢会发现顺着父母的意思做事,就不会被打骂了。不管父母说的是不是对的,都会按照父母的意思做,只要顺了父母意思就行,不会或者不敢自主思考,这是一种没有主见的行为。语言交流差孩子经常被吼叫教育,孩子自己也会一遇到事情就大声吼叫,脾气变得火爆,不知道温柔的语气也能解决问题。长期受到吼叫式的教育,孩子长大就会照搬这样的模式,去工作,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很显然,没人喜欢这样的。孩子犯错,父母尽量耐心的说服教育,让孩子真正认识犯错的原因和犯错的危害,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否则受伤害的只有孩子。尤其是孩子小,主要是模仿学习阶段,受到的影响特别大。父母方法用对了,受到的影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家长应如何做?1、理解吼叫我们其实都知道冲孩子吼叫的危害,但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无法保持镇定,被“引爆”之后的我们除了陷入内疚当中,很少去冷静下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吼叫。我们需要寻求那些情绪触发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吼叫出现的原因,才能做出改变。我们应该花点时间,静下来想一想一天当中怎样的环境和哪个时间段我们最容易被激怒。必要时,甚至可以列个清单,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热键”会瞬间启动我们的吼叫模式。迁怒于人实属无奈,但我们仍要找到愤怒的源头,知道自己卡在哪里,认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得到治愈。总之,只有找到自己的吼叫“触发器”,我们才能预防“踩雷”,减少吼叫的次数和频率。2、用低声说话代替高声吼叫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吼叫,是我们在愤怒或者情绪激动时的一种应激反应。虽然带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别忘了照顾好自己。只有我们元气满满,才能精神气爽地迎接孩子啊!学会“放手”,寻求家人的帮助与合作,才是“戒吼”的首要任务。其次,用低声说话代替高声吼叫。其实有时候,父母一个严厉的眼神,就足以对孩子产生威慑力。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当父母刻意降低声音说话,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冷静,会变得更理智。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跳出情绪误区,理智思考。低声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3、ABCDE法则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曾在著作《不吼不叫:如果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提到过一套ABCDE法则,我觉得非常受用。它概括起来就是: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whatyourChildneeds)——同理心(Empathize)。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吼不叫的关键在于我们先冷静自己的情绪。“自问”可以帮你弄明白自己的感受和发脾气的根本原因;“呼吸”和“平静自我”都是对自己身体的放松与情绪调节。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才可以跟孩子做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