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背景理论视角的承载力理论述评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承载能力综合评估研究”(批准号10BJY04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批准号2020SJB790016)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F222.3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承载力理论起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存、发展与其各种支撑资源之间匹配的种种忧虑、预测、期望,它修正人类的行为由肆意支配资源逐渐变为主动协调人与资源关系,其起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的不断自省。支撑承载力理论呈三个阶段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体现不同阶段人类关注重点的三大背景理论:适度人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天人合一理论。本文基于推动承载力理论变化发展的三大背景理论,对承载力的起源、发展与升华进行合理、深刻、全面的分析。关键词:承载力适度人口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最本质的内涵是资源作为基础对某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承载力理论发端于人口统计学(I.Seidl,C.A.Tisdell,1998),进而涉及到农学、环境与资源科学、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类学科。它从一出现就备受争议(Brooketal.,2020),争议涉及是否能真实反映人类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否可以被人类信赖去指导各种生产、生活、管理活动,甚至是否有存在的必要(Roe,1997;Buckley,1999)。承载力理论就是在这些争论中不断拓展与完善的。从18世纪末承载力思想萌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承载力理论主要应用于物种存活数量的研究(Scheffer,1951),地球上的食物可以供养多少数量人口是焦点问题(Trewavas,200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源、环境状况与人类的全面工业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从而使得人类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成为推动承载力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论进步的巨大力量(程国栋,2002;王俭等,2020)。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人类逐渐意识到,应当与整个生态系统和谐相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到天人合一思想的转变(徐静,2020;韩民青,2020),使得承载力理论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化——承载力理论的研究目的由单纯促进人类经济、社会进步转变为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发展。承载力理论的起源(一)适度人口理论承载力思想起源于适度人口的讨论,将两者第一次紧密结合的是马尔萨斯(I.Seidl,C.A.Tisdell,1998)。适度人口理论(optimumpopulation)渊源于柏拉图《理想国》对人口应有“最佳限度”问题的思索(郭斌和、张竹明译,2020)。前期的适度人口思想主要讨论人口增长受土地等生产资料限制及两者保持均衡的问题(Trewavas,2002;原华荣,2002)。第一次使得适度人口理论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缘于马尔萨斯1798年的《人口原理》(李宗正,1992;王存同,2020),其观点从两个永恒法则出发: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并且不会改变的。他还分析指出食物以算术级数速度增长,而人口数量却是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调和,从而必须通过一些方法限制人口增长。之后适度人口理论不断发展,主要代表人物阿尔弗雷·索维(1952)将适度人口定义为“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二)本阶段承载力理论的演进脉络1798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第一版引领承载力思想出现,其所探讨的土地生产食物可支撑人口数量问题在社会上掀起一场大争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马尔萨斯人口论中隐含的这些假设条件构成了承载力理论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后来的承载力研究学者都是基于这样一些基础假设条件(张林波等,2020)。1838年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根据19世纪早期法国、比利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俄国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