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 VIP免费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 _第1页
1/3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 _第2页
2/3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 _第3页
3/3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学生在校一个样,走出校门一个样的“双面人”现象怎样才能得到根治?从两千多年前圣人的教育典故里,我们也许可以窥出一些门道。春秋战国时,鲁国有这样一项规定:凡是鲁国人去国外旅游,在国外看到同胞沦为奴隶的,可以垫钱把他赎买过来,回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账。孔子有一个学生到国外旅行,果然看到鲁国人有在国外沦为奴隶的,他就垫钱把他赎买过来,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人们知道后人人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他。有人对孔子说:“他做好事,赎买同胞不报账,干嘛还要批评他?”孔子说:“他的行为妨碍了其他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今后有人出国去,看到有同胞沦为奴隶,他就会想:我垫不垫钱赎买他呢?如果我垫了钱,回去报不报账呢,不报账,我就白白地丢了一笔钱;如果我回国去报账,人家就会把我同那个人相比较,说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账,说我品格不如某某人那样高尚,我何必多此一举,招人议论呢!他一想到这里,就会假装没有看见,走过去了。这种赎买同胞不报账的做法,岂不是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救出来吗?”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效德育的一些基本特征。一、德育需要教育者有智慧的穿透力。道德因其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它的形象必定因视角的不同而多元,即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环境中,它的对错优劣可能是迥异的。如上面故事中: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国外垫钱赎买了在国外沦为奴隶的本国人,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这种做好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在常规视野里,无疑是需要肯定倡导的。可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却受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孔子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要故意标新立异,实在是因为他敏锐地洞察到这本身是一个宏大背景下的国策(姑且不论它的正确恰当与否),是关系当时众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自由的大事。个人行为与大道德冲突时,个人行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无论从局部看怎样正确,都将不再正确。不过,一般简单的行为我们很容易判断是非,比如傻子用石头砸朋友脸上蚊子,但看待比较复杂的事件就需要智慧了,一如塞翁面对失马的态度,我们需要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远一点,看广一点,看灵活点,既要看透事件本身,又要看清它与相关事物作用后的状况。反观我们的德育,多教育学生如何“高尚”,而很少教育学生如何根据实际环境辩证地决定自己的言行,致使书面上的道理总是在生活中碰壁。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智慧穿透力,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浸染学生。二、德育建立在体察入微的心理学基础上。教育是心灵转向,是关于心灵的艺术。我们对孔子批评品德高尚的学生疑惑不解,其实他的解释是何等的深刻。其中的“他就会想”,“他一想到这里”等语句,表明他不仅仅是在做推想与假设,他分明是在把自己的心贴到另一颗心上面,努力地感受对方真实的律动,而不是以自己的频率与强度做武断的评判。“如果我回国去报账,人家就会把我同那个人相比较,说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账,说我品格不如某某人那样高尚,我何必多此一举,招人议论呢!他一想到这里,就会假装没有看见,走过去了。”听,说得何其深刻,仿佛他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他从事件中人们的思维视角走进生活,然后思考学生该怎样舞动自己的道德大旗。其实在任何事情中,我们都应该首先学会细腻地真切地走近,让“我”成为“他”,然后才可能以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事件,看世界。想想故事中的孔子,虽然故事没有提及他对学生心态的剖析,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一定也有充分的考虑。比如该学生乐观、善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但心思不够细腻,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指点等等,于是孔子很直接地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位学生一向调皮捣蛋,思想偏激,刚刚走出向善的第一步,我想目光如烛的孔子也会相应调整教育方式:孩子,能得到大家的赞赏,我真高兴!然后巧妙地启发:不过,你不能使所有的人对你这个行为满意。于是把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向深入:我使谁不满意?是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