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加快提效率补短板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党中央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工作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要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核心要素的供给和利用效率,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部分领域社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优质公共服务短缺和不均衡是当前供给侧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成都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在提高供给侧效率、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完善“双创”推进机制,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成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成都被国务院确立为四川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域,明确了“12345”的改革总体思路①,正不断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创新短板。(一)加快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成都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出台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7大类46条政策,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形成。第一,打造“双创”品牌。2015年,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搭建了“菁蓉汇”活动平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0余场,促进近300家创投机构与6200余家创业企业和团队实现对接,获得意向投资超过100亿元。第二,汇聚高端人才。出台了“成都人才新政十条”,探索采用“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模式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2015年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81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者1.7万名。第三,强化金融支撑。采用“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贴”的财政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聚力“双创”,基本形成了“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目前已联合设立7第1页共5页支天使投资基金,科技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了信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二)加快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作为全国高校院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成都正将高校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一,健全校院地技术创新联动机制。建立“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机制,打造校院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三大平台。与川大、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区共创、创新创业基金共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2015年,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10余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加快建设,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员在蓉创办领办企业。第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2014年,成都制定实施了推动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成都十条”,支持高校院所对科技成果进行自主处置,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向科研人员倾斜,在蓉高校积极参与试点,四川大学建立成果交易中心,西南交大出台专利管理规定明确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由职务发明人和单位共有,是全国分割确认科技成果权属的率先实践。同时,成都率先成立技术转移集团,整合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三个“孤岛”串联成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全市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二、完善农村要素流动机制,提升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制度梗阻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症结,成都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以城乡制度统筹为核心的五个统筹,建立起城乡间“地、钱、人”等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基础,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地该怎么用”,成都加快农村产权改革,建立了农村各类产权确权颁证、保护、流转的全方位制度平台和体系。第一,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开展全面、系统的确权颁证。组建农村产权维护法律援助中心和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纠纷调解第2页共5页体系,构建起农村产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