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一人十万兵战争的概念早已经不只是战场上的冲杀。2020年美国记者和军事专家弗兰克·霍夫曼首次提出“混合战争”概念。俄罗斯学者康斯坦丁·西夫科夫认为,“混合战争”分为多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操纵被控制的“公民大军”利用媒体和博客开展信息战,损害被进攻国政权机关和国家首脑及其他高级领导人的威信,指控其导致问题出现且无力解决,“根据21世纪后苏联空间发生的混合战争和‘阿拉伯之春’的经验,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为1个月至1年”。而一旦进入到“社会矛盾爆发”阶段,“混合战争”发动国就会给钱、给枪,甚至派军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舆论场无疑就是战场。是战场,就要有战士。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知名博主“书房点兵”房兵就是这样一个战士,他每天都在作战。“军迷”的最高境界房兵是北京部队大院的子弟。少年时就酷爱军事,属于典型的“军迷”,对各式武器装备的参数都熟稔于心。后来,房兵给学生讲课,上电视做节目,一些装备的性能都是张嘴就来,与那时的“幼功”不无关系。为什么更痴迷装备而不是像更多的人那样痴迷战争中的传奇?房兵展示了他的小人书:《恶魔导演的战争》和《这就是马尔维纳斯》,根据刘亚洲同名报告文学改编的连环画。房兵说,后来他又特意找来报告文学原著一读为快。当时,更多的人都在坚信正义战争必胜,但是贝卡谷地空战和马岛战争却告诉房兵,什么叫预警机、无人机、隐形飞机、“萨姆”导弹、“飞鱼”导弹、“谢菲尔德”号,什么叫体系化作战,而这些更靠谱的制胜利器并不一定都掌握在战争的正义一方。不知道小人书算不算得上是房兵的军事科学启蒙读物,但小人书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一个少年对军事科技的求索。高二的时候,房兵从同学那里第一次看到《兵器知识》杂志,兴奋得已经等不到第二年再去订全年了,马上就去买了当年的6月号,也就是当时还是双月刊的《兵器知识》当年的最后一期。第二年,房兵便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用从早饭钱和冰棍钱里省下的“余粮”订购了全年的《兵器知识》。1987年,房兵又订了两本“别人看来觉得都不太正常”的杂志——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外国军事学术》和《军事历史》。由于这两本杂志当时还没有公开刊号,父亲就专门骑1个小时自行车到军科用军人身份去订。房兵订的这些杂志,平时没有时间看,都是先攒着,一心一意在期末的时候考出个好成绩,换来假期里能把这些杂志读个酣畅淋漓。高考时,房兵的学习成绩也相当出色。填报志愿时,他和母亲有些分歧。母亲不希望他报考军校。但在房兵那里,上军校却是大前提。那个时候,房兵已经懂得了打信息不对称的战争——他的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理工大学,母亲很满意,但她不知道志愿里还有一个“提前批”,只要分够了,人就被军校提前录走了。到了军校,队长知道他来自北京,就对他说:农村兵入伍可能还有些人是奔着找出路来的,大城市的兵,十有八九是“铁杆儿”。而房兵则说:“军迷的最高境界就是穿上军装。”求学就是求着学1988年在北京招生的有三所军校,房兵最终选择的是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因是学院有一个指技合训专业。我军院校一般分为指挥院校和工程技术院校,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分开培养。但已经熟读“兵书”的房兵明白:军队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指挥军官不懂技术很要命;当然,技术人员不懂指挥也很要命。房兵特别重视技术。在他的眼里,没有工科的底子,不能对军事装备有个基本的了解,做军事研究就会遇到瓶颈,哪怕是研究军史,他说他特指的是二战以后的军史。到了装甲兵工程学院,房兵更加庆幸自己的选择。作为指技合训第三期学员,他的指挥专业是装甲兵分队指挥,技术专业是坦克车辆工程。再具体一点说,当时在技术上,他把坦克吃透了,那么其他武器也就进入得比较快。而当时在指挥专业上对他们的培养,不单是作为装甲兵分队军官,而是按师团机关参谋进行培养。除了坦克兵分队战术、营连排战术之外,房兵甚至还学了装甲兵坦克部队师团的合同战术,到了陆军合同战术这个层面,就是不光坦克,房兵需要对陆军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