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研究作者简介:吴孟珊(1988-),女,天津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与遗产学;但文红(1967-),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留法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与乡村地理;李瑞(1984-),男,贵州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20级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于2020年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遵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阐释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研究工作。从遵义海龙囤的历史沿革着手,以完整性与真实性为重点,厘清重要历史事件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比借鉴国内外同类型遗产,凝练出遵义海龙囤的突出普遍价值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ii、iii、iv、vi,为国内外同类型遗产价值分析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普遍价值;海龙囤遗址;贵州遵义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20)01-0111-07遵义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西北30公里处的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囤村龙岩山上。它始建于南宋时期,为防御蒙元侵略,由播州安抚使杨文倡议,当时播州、思州军民共同建筑的国家重点军事防御工程,后经元、明历代播州杨氏土司建设完善,形成完整的山地城堡攻防体系,是迄今保存完整的中国中世纪山地军事古城堡。2001年海龙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海龙囤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杨氏源流[1-3]、平播战争[4-8]、播州改土归流[9-10],以及海龙囤古城堡的建造特点[11-13]与考古文化[14-16]等方面,从海龙囤的历史渊源、政策演变、建筑特征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角度,为海龙囤遗址价值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完备的理论文献。2020年,经多方共同努力,遵义海龙囤遗址与湖北省咸丰县唐崖土司遗址、鹤峰县容美土司遗址、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遗址,联合申报土司遗址,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中世纪中国山地军事古城堡的杰出代表,从文化遗产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可为国内外同类型遗址价值的理论透视提供较好的参考案例。因此,本文在充分查阅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遵义海龙囤的历史沿革着手,以完整性与真实性为重点,厘清重要历史事件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比借鉴国内外同类型遗产,凝练出遵义海龙囤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一、海龙囤遗址概况(一)遗址背景海龙囤约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南宋末年,蒙军由云南挥师东进,抵罗氏鬼国境,直逼播州。土官杨文动员军民伐木通道,在龙岩山修建营垒、关隘、楼宇,储备粮草和军需,以求自保。其后曾不断修葺、扩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氏三十世杨应龙起兵反明,调集8万役夫工匠,历时4年,于“龙岩新城”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于屯前筑九关,以拒官兵”(道光《遵义府志•古迹》引《读史方舆纪要》)。并于各道城门卷拱顶的榜额上,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现存“飞龙关”“朝天关”匾额均系杨应龙所题,知其于万历年间加固或重修。又在城内新建楼房、家庙、仓库、兵营等,自诩为“万世之根本”,改名为海龙屯。至此,海龙屯遂成一设施齐备、粮草充足的军事堡垒。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李化龙督兵平播。四月,明军分八路入播。五月中旬,明军围屯三匝,攻屯未果。李化龙见前屯不易攻破,并将主力调至后屯。六月五日,后屯土、月二城被明军所破,杨应龙自缢而亡,海龙囤毁于战火。图1为海龙囤现存遗址平面示意图。图1海龙囤现存遗址平面示意图(二)完整性《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提供了有关海龙囤的大量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无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是内容本身、抑或是信息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