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铸就绿色丰碑满腔热忱铸就绿色丰碑各位领导、同志们:站在这里,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参加工作36年来,我从事的工作很平凡,站在群众当中,甚至没有人能认出我是国家干部;所做的事情很一般,干的都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活,再普通不过。我1978年参加工作,从1995年开始,与猕猴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猕猴桃产业发展这个行业里我干了18年,一直到今年9月14号退休。如果说我为全县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那么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培养、教育,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这是县委、县政府决策正确、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县、乡、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30多年来,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是组织上交办的工作,哪怕再难,也应该拼尽全力落实好,不能讲任何条件!参加工作后,我先后在阳城、田关、丹水等乡镇工作。在丹水镇工作那段时间,正值县里号召“建设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争创“全国猕猴桃第一县”,分抓林果业的我,就义无反顾地走到猕猴桃生产第一线。丹水镇从1981年起,就开始种植猕猴桃,因为没有市场和管理不善,造成前栽后死,一直1995年没有一棵成活的猕猴桃。我到丹水后再提连片规模化发展,干部群众抵触情绪很大,村组干部顾虑重重,群众人人责骂。怕投资大、怕见效慢,怕不耐贮藏卖不出去,更怕种猕猴桃没粮食吃。在南湾村发展,村组干部纷纷辞职不干;在西湾、潭沟村发展,群众手持钢筋铁条,怒不可遏地冲着乡村干部喊:“我不栽猕猴桃,谁敢动我的地,我就打断他的腿”。在七峪、黄营、南岗村发展,动员会开到第二天早晨广播响。就这样无数次深入每个村组开会动员,深入农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直到农民群众同意为至。当时工作难度非常大,发展猕猴桃简直是农村的一场革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在困难和阻力面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首先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滑坡、精神不懈怠,要千方百计让群众接受种植高效农业这一新生事物,树立发展猕猴桃脱贫致富的信心。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要想彻底打消群众顾虑,就必须先做出榜样。于是,在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东借西凑,筹资近万元,在西湾村租地、打井、架电、盖管护房,建起了自己的试验田,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猕猴桃干部示范园,还动员、说服亲戚朋友和林果办的同志带头种植猕猴桃。与此同时,我带领镇果办的同志没明连夜地召开群众会,逐家逐户登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苦口婆心劝说引导,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分期分批到外地参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观念。参观回来后,我把考察时制作的录相节目,逐村播放,逐组开动员会,使群众对猕猴桃市场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终于打消了顾虑,形成了共识。这时,我趁热打铁,动员群众与镇村签订了司法公证合同、苗木纯度和技术服务合同,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在猕猴桃基地建设初期,苗源极缺。为了让群众种上优质品种壮苗,我和镇果办的同志一起多次去陕西、下湖南、跑四川考察苗源。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品种是海沃德,当打听到湖南省石门县一个深山沟里有优良品种海沃德种苗时,我高兴极了,就连夜火速行动,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住的是10元一晚的小店,吃的是一碗米饭或泡面,一起的同事埋怨我“兜里装着公家钱活受罪”。在通往苗圃的路上,由于山高坡陡不通车,我们跋山涉水,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和稻田堰埂上步行30多里找到苗圃,鞋底跑掉了,双脚打起了血泡。为了保湿保活,缩短运苗时间,我们白天组织挖苗,晚上打着手电筒挑拣、打捆,和当地育苗户一起肩挑背扛,把5万株优质海沃德种苗装车起运。当地育苗户感动地说:“还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拼命为乡亲们办事的干部”。基地建起来后,在管理和销售中,每块地都踏遍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譬如猕猴桃怕旱、怕浸,每逢下暴雨、下连阴雨,我第一时间安排,广播通知种植排涝,打着雨伞,挽着裤腿,逐块地组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