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环境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宗旨,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速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认真分析课程现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生物学》是从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之初开始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共2学分,32学时,该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提供了必需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学生能否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开展毕业课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该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广,需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根基。同时,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所以,怎样在新进展与经典原理方法间进行选择、使学生既有效地学到基础知识,又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每一个环境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对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一、教学内容的调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范围不断外延、扩大,并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因此,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国内知名院校通用的几本教材进行比较,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孔繁翔主编的《环境生物学》作为授课教材,同时以王建龙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和岳莉然的《环境生物学教程》作为参考教材。《环境生物学》教材包括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两大部分,较好地体现了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内涵,知识性强,概念严谨,结构紧凑,适合作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使用。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教材内容与环境专业其他课程的授课内容出现了重叠现象,如与环境毒理学中“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及其评价”,与环境化学中“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与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同其他课程的老师一起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制定和分配,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淡化,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可做复习或自学,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尽可能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环境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孕育和形成,再好的教材也无法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传授环境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入课堂,从而做到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讲解生物修复内容时,介绍陈同斌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湖南、广西建立植物修复基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讲解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时,介绍“让能吃油的细菌变成海洋环保卫士”的报道;在讲解细胞工程时,引入欧洲科学家开发基于抗体的污水处理技术的案例;讲解生态工程内容时,引入成都、深圳等地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成功案例;讲解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时,引入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等等。通过结合科技前沿,并将其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贯穿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