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育:学生评优范式的转型学校层面的中小学优秀学生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了独特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一些瓶颈。既然现有的学生评优探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就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学生评优范式,以期科学地打破学生评优的僵局。一、问题:差额式学生评优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把优秀生名额分配到年级、班级,由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班主任)差额评选优秀生。这种“矮中取高”式的差额评选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学生评优变成了一种甄别性管理行为。学生遵循这种甄别性管理范式,从而衍生了诸多问题。1.学生评优价值的定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评优是为了找到优秀生,放大了甄别、选拔、管理功能。学生评优起初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鼓励“优秀生”、鞭策“后进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只追求后一个目的了。2.学生评优标准的制定存在的问题首先,统一标准多,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标准少,缺乏对大多数学生个体实际的关注。其次,标准大多只能评判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预见不足,不利于预测学生今后的发展趋势。再次,标准过于关注优秀生的个别成长体现,漠视其他学生的成长体现。绝大部分评优标准以学习成绩、纪律遵守与音体美特长为基本内容,不能涵盖学生多元化的成长时空、丰富的成长行为。3.学生评优主体的选择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学生评优的主体比较单一,一般都由教师来操作评选,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互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更缺乏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4.学生评优方式的选取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用外在评价方式评选出优秀学生。现在,学生评优的项目、标准、程序等大都是教师设定的,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的选取。其次,从上到下分配名额评选出优秀生。分配优秀生评选的名额只是考虑了各个班级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人数基数,没有关注各个班级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别。5.学生评优效益的发挥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学校、教师组织优秀生评选并不单纯是为了肯定优秀生的成长行为,更不是为了理性地提醒优秀生和其他学生找到今后的成长方向,只是想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近期成长的优秀生榜样,让其他学生向优秀生“看齐”。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轨迹是独特的,不能复制别人的成长经历;每个优秀生的成长轨迹都是独特的,不会被别人复制。尤其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人塑造的优秀生模型。其次,学校、教师在找到优秀生后,不管是发奖状、奖品,还是“登报纸”、“上宣传栏”介绍优秀生的事迹,都是想给学生们传输一种逻辑:成为优秀学生“不白做”,做到了会受到表彰、奖励,大家都应当争做优秀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导向作用会趋于平淡,并不能长时间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再次,这样从横向上评选“优秀生”的同时,还会间接地“评选”出“后进生”,会打击这些“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性,也使学生评优的鞭策效应大打折扣。二、归因:学生评优遵循甄别性管理范式的主要因素学生评优选取甄别性管理范式,它不是理论或政策支持的取向,而是教育实践中现实存在的取向,它拥有深厚的社会支持文化背景。1.影响学生评优价值合理定位的主要因素首先,受选拔性评价的负面影响较大。在选拔性评价的背景下,学生评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侧重其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的发挥。其次,班级的行政管理功能被放大。为了尽快地形成稳定的班集体并让班集体有秩序地运转起来,学校管理人员尤其是班主任只好不断地强化班级的管理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控制、束缚。2.影响学生评优标准科学制定的主要因素首先,现有的技术支撑只方便教师制定甄别性的学生评优标准。学生评优标准要根据收集到的学生成长信息来确定。由于教师普遍缺乏教育诊断、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等专业素养,导致其收集到的都是对比性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即时性成长信息却很少。对比性信息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形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