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思考总分馆制起源于西方国家,经过国外多家公共图书馆实践证明,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能的最佳方式。21世纪以来,国内图书馆界开始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总分馆制度建设,并且在一些东部较发达的城市中开始实际建设,十几年下来,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总分馆制度的优势让我们明白要想建成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此项制度,才能让更多的公众享受到均等化、标准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必须从国内外总分馆制建设中总结经验,找出弊端,探索研究出一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早日建成。一、国内外总分馆制度建设研究概述1.国外总分馆制度建设概述。总分馆制度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成熟、高效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它能够很好地使图书馆服务得到进一步延伸,触及最大最广范围的读者群,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提升服务效能。现如今在发达国家,只要规模较大、服务社区较多、服务人口基数大的公共图书馆,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分馆,像是德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等发达国家,图书馆总分馆已成为他们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国外总分馆制度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规划到工作实践、磨合发展再到确定图书馆立法的发展过程。多数国外图书馆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组织建设模式和完善的建设制度,即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中心设一个总馆或中心馆,然后根据城市区域及人口密度数量规划每个分馆的位置,或者建立新分馆或者吸纳其他已建成的馆进入总分馆系统中,并且总馆和分馆垂直管理,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调配,而分馆更像是总馆派出的一个服务机构,专门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总馆与分馆之间通过“通借通还”形式,形成书籍的借阅流通。国外的总分馆建设制度多数为协同制发展总分馆模式,分馆由总馆绝对地领导,各个分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第1页共7页在总分馆制度中相互补充,总馆和分馆协同发展。2.国内总分馆制度建设概述。目前,覆盖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未建成,缺乏体系化运作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因为受到不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出现了大部分基层图书馆因人力、财力、物力等保障制度不健全而发展较弱的情况,最终也就导致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无疑是个短板。而国外的总分馆建设经验,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内的总分馆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6),力图解决政府主导、通借通还、技术支撑、统一管理等问题;第二阶段(2007—2010),部分总分馆通过专业化改造,规模扩大,效益显著,理论研究上揭示了总分馆建设的客观规律;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实践上参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活动,学术研究围绕总分馆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展开,并直接推动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1]。国内的总分馆制度建设从向外学习到内在研究,再到各个图书馆把基础理论研究变为个例具体实践,走过了一段长路。2016年底,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五部委共同印发了《指导意见》,提出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表明我国的总分馆制度建设研究已经有了自己的纲领性文件,也找到了切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总分馆制度建设路线,这是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二、国内外总分馆建设模式案例对比分析图书馆总分馆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已经有发展建设得比较完善成熟的典型案例。在国外,像是美国的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设、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英国伦敦市公共图书馆,日本东京都公共图书馆等都已采用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在国内,XX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上海嘉定图书馆、XX市XX县区图书馆、XX市图书馆等图书馆也纷纷开展了总分馆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选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