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异地培训心得体会——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日前,我们在省委组织部干部六处领导和省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开展为期5天的异地学习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经济全球化与苏州外向型经济”等5次专题授课,实地参观考察了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文明村蒋巷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感受到苏州人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通过学习考察,给我很大的触动、很大的震撼,受益匪浅。苏州这个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地级市,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级市和7个区,户籍人口633万人,外来人口近600万人。20XX年XX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全国第5位,财政收入20XX亿元、全国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全国第1位,进出口总额20XX亿美元、全国第3位,工业总产值23700亿元、全国第2位(仅次于上海)。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十名,全部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其地域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苏州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外界联系广泛、1不盲从不排斥、崇尚实干巧干的文化内核,但更重要的是XX市的历届党政领导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发展中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认真思考苏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思考和借鉴。第一个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苏州的发展经验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抛除私心杂念,抛除“唯条件论”和狭隘的自我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框框,善于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考察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第1页共14页“机遇在犹豫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抓住机遇比政策优惠更重要”、“拿到批件是硬道理”。80年代初期,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探讨乡镇企业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并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困扰时,苏州人却不等不靠,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没资源到全国各地去配置,没资金到各金融部门去融资,没技术和人才到上海请“星期日工程师”,创造出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到80年代末期,XX市乡镇企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二十分之一。九十年代初,正当全国许多地区沉浸在姓资姓社的探讨和困惑之中时,苏州人却不犹豫、不彷徨,抓住国家实施浦东开发的战略机遇,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建港口、修铁路、建立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一拥而上,经济过热,开发区限批时,精明的苏州人已远远走在了前面,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手续齐全,建设已初具规模,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本世纪初,当全国许多地区处于拼资源、拼环境、拼资金,大上“三高一低”项目之时,敏锐的苏州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一方面鼓励市民创业,构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7大平台,以解决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的“市强民不富”的现象。另一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他们再一次抢先抓住了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以XX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苏州”正在茁壮成长。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特别与苏州相比,我们还是落后了很多,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抢抓机遇意识还不强。当前,国务院提出的支持海西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我们又一个良好战略机遇期,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学习苏州精神,抢抓机遇,突破定势,充分灵活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对政策没有明确的事情,要大胆想、大胆试、大胆探索,把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效应。第2页共14页第二个方面就是大胆突破,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