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奥赛加分后的“教育新格局”近年来,教育部表态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其中,取消奥赛高考加分被认为是国家配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绝杀大招”。但事实上,奥赛的含金量并没有因此减小。通过自主招生另辟蹊径的高考生在逐渐增多,奥赛正从“全民共享”走向“私人定制”。“能解开高难度的方程式”“能背诵‘四书’、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要测试飞行操作”……这些本领都是以奥赛的方式通往高校自主招生的种种渠道。在“教育新格局”下,奥赛依旧是家长和学生们手中的“硬通货”,它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能力、开拓了其思维方式,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是,当奥赛可以为孩子们的升学保驾护航时,它就成为了众多家长手中的一块敲门砖。取消奥赛加分,奥赛含金量反而升高?多年前,有大批的中国学子通过“奥赛加分”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但是,现在不同了。去年年初,教育部下发通知,“全面取消中学奥赛等5项加分项目”。与此同时,北大清华几乎同时发出了奥赛生“召集令”:北大分别在2020年自主招生和“数学英才班”招生简章中明确将学科奥赛优秀学生作为录取对象;清华大学也在“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简章中明确将学科奥赛优秀学生作为录取对象。其实,回溯往年历史,教育部对取消奥赛加分的通知下过不止一次。2020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奠定了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20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出台,该政策作为国务院《意见》的补充文件,明确规定,从2020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仅保留英烈子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等几项加分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此后每年的三四月份,教育部都会下发一份《关于做好××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之类的文件,同样会在文件里有关于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加分的表述。在2020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之前,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途径多达十余种,奥赛获奖便是其中一种。奥赛生加分(保送)政策取消后,对于地方中学而言,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中学觉得搞竞赛不能直接助推升学,便放弃了;有的中学继续坚持,甚至加大了奥赛培养力度。两三年之后,分水岭出现了:坚持奥赛的中学,考取清华北大的名额越来越多,放弃奥赛的中学,考取清北的名额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原本很牛的中学,日渐走向没落。奥赛加分虽然取消了,高校自主招生却崛起了。取消普适性加分,让渡到个体高校降分,这相当于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的下放,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仅从升学这一“功利性”角度而言,奥赛的含金量是增加的。以清华北大为例,仅凭裸分录取的,仅有20%;而在它们目前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里,竞赛获奖——几乎成了唯一,不可替代的指标。奥赛背后的“成功路径”言言今年上大三,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的一名特招生。当年她顺利考入大学,靠的就是信息学奥赛的成绩。小学起,言言就开始接触信息学,到了高中,开始系统地学习编程,并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最终,言言在高考的时候以信息学奥赛的奖项获得了大学的特招名额。在大学中,她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一些编程大赛。对言言来说,早已被编程锻炼的异常活跃的思维方式给她带来很多额外的关注。像言言这样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去年,中国科协公示了2020年数学、物理、信息学、化学、生物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获奖名单。据统计,五大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总人数从2020年的7595人递增到了2020年的8727人,增长率达14.9%。取消奥赛加分,仍存在着以奥赛的方式通往高校自主招生的种种渠道,这俨然已经成为普通学子们通往心仪高校的“成功路径”。以信息学奥赛为例,其基本路径是:学生经过系统的信息学奥赛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