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下的环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体系培养中缺乏应用型及创造型人才的问题,在“卓越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工程师”双师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本高校实际情况,分析了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场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以期提供适合“双师”发展模式的教学改革方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环评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9-0127-02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且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在环境与生态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20年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建立我国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随后,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编写、人事部审定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正式出版,大纲规定环境影響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设4个科目,注重考查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202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场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及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历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考试通过率极低,许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校学生也因为环评工程师的高走低出而不得不放弃从事环评工作;同时,高校在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讲授、轻自主探究,导致部分毕业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这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现学先用、用人单位意见多多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部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出台了很多规范文件,加大环评改革力度,社会对于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一、环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1.教材过时、滞后。教材作为承载知识的物质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多年一直使用的教材为2001年出版的《环境影响评价》。然而,环评是发展变化的,每年都会更新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十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不高,理论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却愈加严重,穹顶之下的雾霾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已造成严重威胁,2020年颁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05-2020》进行AQI的监测,把PM2.5列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之一,并于2020年全国普及,这是以前的教材从未涉及的内容。自2020年1月1日实施新环保法,2020年修正并实施的新环评法,以及2020年颁布的地下水导则(HJ610-2020)和2020年1月1日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20)等内容在原有教材中根本不可能涉及。2.满堂灌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的教材讲解成为传输环评知识的基本方式,教师占主体地位。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组织新课,讲解新课,布置作业,教学多媒体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观被忽略。这限制了个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地的余地,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得到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创造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能,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3.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有限,教学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