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6篇下面是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双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六篇,请您参阅!【篇一】78岁的年龄,斑白的头发,一只眼睛的视力不到0.1,心脏病、高血压、身上还安有支架……当**省**县老人**站到我们面前时,很难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拥军模范。在过去几十年里,他行程30万公里,自费走进200多个团以上单位,将自己独特的酱菜制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将士,愉悦了官兵们的“味蕾”;他将自己繁华路段上的两层小楼当作官兵驿站,南来北往的军人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而自己的家,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房间;他动员全家参与,组织起一支庞大的社会拥军队伍……当兵不成走上“酱菜拥军”之路“你们放心到火热军营建功立业去。家里的一切,交给我,交给拥军协会……”**站在**县人武部的台阶上,用浓重的苏北口音向一批即将离开家乡的准军人讲话。**年,**县的适龄青年全部进站体检,在580名体检合格的青年中,只有249人幸运地戴上了大红花。征兵动员大会一角,没有穿上军装的万小林正在抹眼泪,因为没有被录取,他只能和台上那位老人一样,将从军当成美好的向往。在许多地方慨叹“征兵难”的时候,这个县的当兵热情令人刮目。没有人计算过,**送过多少次兵。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买上生活用品和食品,做成大礼包,人手一份,让这些年轻人怀揣温暖远走高飞。一次次的送兵,满载**不忘初心意。他不到17岁就和父亲走进驻地某高炮团。那个年代没有军用床,官兵们睡觉都是手工做的棕床。**和父亲将祖传的做床手艺带来,分文不取地帮助官兵制作棕床。父子俩吃住都和官兵在一起,年轻的他与同样年轻的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心中产生:当兵,和他们一样荣光!可是事与愿违。两次体检都合格了,却因为兵员数量有限,他未能成行。第三年,**再次走进高炮团,帮助官兵编竹篮子。不幸的是,一根竹签飞起来,恰恰刺中了他的左眼。自此,当兵的愿望成为永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远的遗憾。尽管不能当兵,每年,他依旧会和父亲走进高炮团,依旧摆开架势,固定好木框,穿针引线制作棕床,为军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年轻时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为他重新开辟了一条拥军大道。一个炎炎夏日,**听说驻**某部要将上万斤因高温而变质的酱菜全部倒掉。凭着讲述人的只言片语,他立即做出判断:菜没有问题,是卤汁的问题。“不能这样浪费。”在质疑的眼光中,他带领战士们冲洗酱菜、配制新卤重新腌制。一周后,酱菜上了战士们的餐桌,成为大家的最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踏上技术拥军的大道。**年4月,全军“菜篮子工程”会议在**召开。**作为唯一的地方代表,也应邀参加此次大会。他的独门酱菜腌制技术惊艳了在场领导。之后,他辗转各大部队,把他的酱菜腌制技术推广到各个营区,解决了战士们的早晚小菜问题。开辟拥军场所不收取官兵一分钱**当时是水利局的一名干部,虽然单位非常支持他的拥军事业,但他依然做出决定:为了安心拥军,提前退休,一心一意地服务军队!他自费40万元,成立拥军技术培训中心,**多平方米的场地上,100多口大缸一字排开,**倚缸而立,满面春风,专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子弟兵。此外,为了开辟一个固定的拥军场所,**在**县的繁华地带又盖起480平方米的门面房,一部分当作拥军招待所,内设20个床位,专门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军人,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服务。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带兵、旅行结婚??这个不算豪华却充满人情味的“士兵之家”,每天上演着军民情浓于水的画面。有了这个阵地,**除了深入部队指导官兵腌制酱菜,还常年义务为部队官兵举办培训班,每年平均培训达20班次、**多人。在他的亲自传授下,一连几期培训班,打造了一大批全军的酱菜技术骨干。这些官兵回到部队后,成了部队菜篮子工程的骨干力量,部分战士退伍回乡后也办起了酱菜加工厂,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一次,**某部战士柯中浩受部队指派火急赶到**家学习腌制技术。在外做生意的**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赶回家中精心指导小柯学习。在他的细心指导栽培此资料由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