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名(中英对照):巨噬细胞IL-10和TNF-α在人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表达的研究IL-10andTNF-αexpressiononmacrophageingingivaltissueofhumanchronicperiodontiti中文摘要背景及目的:牙周病(periodontitisdiseases)是发生于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为口腔两大疾病之一,是导致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牙周炎被认为是多因素疾病,目前认为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为牙菌斑生物膜。牙周致病菌不仅对牙周组织造成直接损伤,还可以通过刺激、调控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间接损伤牙周组织,目前认为这种免疫炎症反应对牙周组织的损伤远超过了微生物对组织的直接作用。巨噬细胞(microphage,Mφ)是机体防御反应的第一道防线,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细菌或异物进行识别、吞噬以及清除。IL-10(interleukin-10)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和效应作用,对不同类型的造血细胞也发挥不同的作用。IL-10主要由Th2细胞产生,能有效抑制IL-1α、IL-1β、IL-6、IL-12、GM-CSF、TNF(tumornecrosisfactor)等Th1细胞因子,从而发挥抑炎作用。TNF-α主要由活化的Mφ和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其合成黏附因子,进而使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以及单核细胞(monocytes)向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黏附以及向组织内游出,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IL-10、TNF-α参与了Th细胞免疫应答的调控过程目前有关Mφ表达IL-10、TNF-α在慢性牙周炎领域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慢性牙周炎的牙龈组织中Mφ表达IL-10、TNF-α的情况,分析Mφ分泌的IL-10、TNF-α在牙周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对后续以MφIL-10、TNF-α为靶点研究慢性牙周炎的免疫预防提供分子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自愿接受研究的8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依据慢性牙周炎的分类标准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0例;2)轻度慢性牙周炎组20例;3)中度慢性牙周炎组20例;4)重度慢性牙周炎组20例。牙龈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浸泡处理,浸泡时间超过48h,制作颊舌向5μm的牙龈组织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中Mφ(CD14+)募集以及CD14+、IL-10+、TNF-α+的表达,并计算出平均阳性细胞率;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doubleimmunofluorescence,DIF)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牙龈组织标本中的CD14+-IL-10+及CD14+-TNF-α+,并计算CD14+-IL-10+、CD14+-TNF-α+的细胞密度(cells/mm2)。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计算所得数据作分析和处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Nemenyi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学观察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对比,三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均显著增加(P<0.01);2)随着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显著增加(P<0.0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与正常组对比,三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CD14平均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上升(P<0.01);2)与正常组对比,三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IL-10平均阳性细胞率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3)与正常组对比,三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TNF-α平均阳性细胞率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3、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1)与正常组对比,三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CD14+-IL-10+细胞密度均显著下降(P<0.01);2)与正常组对比,三组慢性牙周炎患者CD14+-TNF-α+细胞密度均显著上升(P<0.01)。4、慢性牙周炎的病变程度与Mφ平均阳性细胞率、CD14+-IL-10+细胞以及CD14+-TNF-α+细胞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慢性牙周炎的病变程度与各组Mφ平均阳性细胞率、CD14+-TNF-α+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为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2)慢性牙周炎的病变程度与CD14+-IL-10+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为显著的负相关的关系。结论:1、Mφ平均阳性细胞率随着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显著上升。2、CD14+-TNF-α+细胞密度随着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