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城乡规划“无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摘要:在人居环境科学的大背景下,探讨建筑规划学院教学中,风景园林教师的“无界课堂”教学尝试。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教学目标,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将东方智慧与价值导向作为教学激活点,结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实证逻辑方法,以形成整体系统、无界融合的教学方法,从而突破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学科壁垒,打破学科之界、师生之界、知行之界、东西之界、新旧之界、人文与技术之界、城市与乡村之界、课堂内外之界,最大程度发挥风景园林教师的多元综合优势,达到育人的目的。关键词:无界课堂;人居环境科学;价值观;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421;TU-0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20)01-0099-07一、缘起:从设计院评图看“育才与育人”的教育问题最近朋友圈看了一篇帖子“评设计院的图,想学校的教育”深有感触[1]。文中提出了6個问题并进一步将反思延伸到设计师的教育阶段,认为高校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重视“标准功能类型”训练而忽略了背后的寻由与解析;关注形态结果与图纸而忽略了整个过程的研究、推理、掌控,以及与不同专业的合作、互动;抽象缩减基地信息,缺乏对基地的敏感度,使设计陷于纸上谈兵;注重解决技术问题而缺乏具有人文主义、社会关怀的专业价值观。以上虽然是对建筑专业教育现状的反思,对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同样有借鉴意义,值得教师群体的思考。作为一名高校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教师,笔者有十年风景园林专业学习背景,并具有十多年在国家大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实践经验。在两年多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从硕士生导师、规划班班主任、专业课教师3个角色的多维工作视角,尝试思考和摸索因地制宜的特色教学方式。首先回归教育的本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是“育人”而非“制器”。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社会标准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开发人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当下实用学科出现了偏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重授业轻传道的现象。佛祖的教化作用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工作,开示弟子“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今天的教育虽然大大普及化,但有时候脱离了育人的宗旨,偏离了教育之道[3]。二、关于设计(一)设计哲学:设计师的价值观与思维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最新著作指出,中国的人居环境营造有别于西方体系,因为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自然的,把人、建筑、城市放在整体环境中来进行营造。但是人居环境学科从一开始即是建立在西方体系的基础上,吴先生对整体环境景观的理解,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怀,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是区分大、中、小不同尺度的,是家国天下情怀的体现。人居环境科学中建筑、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位一体,其核心是协调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与人文科学结合才能让人类学习如何更智慧地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观在内的价值观又是设计的核心,因为价值观决定了设计所秉持的立场和设计思想,设计思想又决定设计态度,设计态度进而影响设计方法,从而最终影响设计形式和内容。有了专业价值观,才有明确的立场和坚定的取舍标准,以及由此训练出来的思考、推理能力和专业技巧。从设计思维上来看,王绍增教授认为人脑的理性思维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线或分枝状的、逻辑的、因果的;一类是网状的、博弈的、统计的。大体上前者是西方的优势,后者是东方的优势。当下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是让年轻人都以为只有符合前者的才是真理,符合逻辑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或唯一的真实,看不到偶然、干扰、横向甚至逆向的作用,很容易走上一统化的思路[3],需要更具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想的思维训练。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民族性的本位上,尤其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师应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及其在职业中的反映作持续性的思考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