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用型人才需求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摘要:为了适应现代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笔者在环境监测工作一线实际工作的体会,结合本科生环境监测学教学要求,着眼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要求,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思考。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在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了将监测标准化操作和现代分析技术引入教学,尝试“学校+社会”的培养模式,以此来推动监测人才培养。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50237031引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其地位逐渐凸显[1]。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监测科学技术手段的革新,对于环境监测实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2]。目前,环境监测出现专业性人才短缺,监测任务日益加重而环境监测人手不足等问题。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需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点涵盖领域广的专业基础课程[4]。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涉及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数据分析,实践教学等诸多学科和环节,具有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综合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笔者从环境监测一线调入大学环境监测专业任教。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分析等问题,这与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中重操作,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分析的理念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环境监测学教学与工作实际需求差异性的问题,培养环境监测领域实用型人才,需对现有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目的。2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理论教学是学科的重要基础,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理论教学一直在大学教学中备受关注。基于此,结合环境监测实际需求,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2.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学科面广,信息量大,知识点涵盖领域广,现有教材对水体、大气、土壤和固体废物等不同介质的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方法原理和实验步骤等都进行了专门的分类讲述[5]。目前贵州民族大学环境监测课程,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32学时,实习1周。对此,采用按部就班的授课方式,很难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完成教学任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知识点掌握效果不好等问题。因此,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将课程中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二是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中相似的内容或重复的部分进行归纳整理,采用重点突出、细节自习的授课方式,避免重复讲述。如本课程中土壤环境监测这章节的内容和《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这门课程中在土壤环境的监测目的、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来源、监测项目及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方法等部分重复,针对重复部分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授课,对不充重复内容重点讲解。三是增加必要的新知识内容。针对新出现的监测技术和应对环境新问题的监测,在授课内容上注重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增加。比如:PM2.5监测、应急监测、快速监测、新监测仪器使用等引入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增加应对新问题的能力。2.2讨论式教学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式的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围绕学习内容,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