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文艺社团的创新发展摘要:作为高校发展校园文化的关键力量,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校园文化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艺类社团发展的特征内涵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从加强组织引导、完善管理模式、创新活动立意、提升活动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促进高校文艺社团的创新发展。关键词:大学生文艺社团社团发展创新发展一、大学生文艺社团的内涵特征社团文化是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社团建设是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学习技能、提升素养、强健人格、拓宽社交、展现自我的良好机会与广阔平台,同时增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优秀品质。但从社团文化角度看,一定程度上对社团文化存在认识浅薄和错误定位,这要求我们对社团文化的特征内涵进行充分认识。自发性与组织性相结合。当代大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校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社团组织,各尽其能,自由搭配,对于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在理论上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为了更好地维护社团运营,制定适合的规则和纪律,但是社团组织者的观念与思维不同,造成在校注册的学生组织不同程度地受到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出现共同组织和治理的局面。教育性与文娱性相结合。高校作为育人之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予极大的关注,因此,建设和发展好校园文化是重要工作,大学生社团应该顺应校园文化的发展,培养好、教育好、发展好广大在校学生。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文艺社团有别于学校传统教育的方面在于文艺社团的建立源于学生兴趣爱好,社团成员可以在学校部门领导许可的条件下,自由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从事共同爱好的项目,缓解学习的压力,调节情绪,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培养综合能力。艺术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社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源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及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对实践的兴趣,开展校园文化可以推动学生将所感兴趣或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文艺社团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正是给予广大学生一个展示自身才能的良好机会与广阔平台。一致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社团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类型的文艺社团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根据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原则上追求多样性、可行性、创意性,一方面满足不同志趣爱好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扩大社团的校园影响力,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二、文艺社团发展中的现存问题1.社团数目众多,发展水平不一。存在社团职能性质重叠现象。从社团规模和类别看,高校社团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一般在20个左右,多则30、40,少则10个左右,但数量不等同于质量,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盲目追求数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团职能性质相似甚至重叠的现象,相似社团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影响社团对新血液的吸收及自身的长远发展。缺乏合作意识。部分高校文艺社团与其他类型的社团组织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合作较少,多局限于学校的大型演出活动,而在活动期间因为自身社团人数不足、社团之间合作意识淡薄,导致活动过程杂乱无序,效率低下甚至影响活动效果。社团间的沟通交流较少,更多表现在社团管理人员之间的非工作交流,导致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配合与默契。部分兄弟社团组织之间未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导致资源浪费,信息不流通,限制整体发展。2.制约因素较多,社团发展受限。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存在方针政策上的指引但具体实施上缺乏体现,也存在政策倾斜的情况,对科研竞技类社团较重视,对文娱兴趣类社团关注较少。对文艺类社团的重视程度更多集中在大型活动晚会上,对社团自身的提升作用微弱。学生社团由于是小型的学生课外活动团体,存在流动性和自由度,使社团在比较松散的环境中较难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1]。活动经费相对较少。部分社团缺乏足够的资金经费支持社团的正常运行和活动的全面开展,导致活动效果不佳,没有吸引力。目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