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滋润: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摘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地关注“人”,关注学生心灵,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课文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其工作的核心应该是育人,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人。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古诗、课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一)树立德育意识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在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去体会黄河的汹涌,反衬出羊皮筏子上的人的勇敢。但忽略了进一步的渗透,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没有给予小学生应该战胜困难的教育,使得对这一课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而忽略了实质的内化。(二)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我在上《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时,抓住了阿联酋变成绿洲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阿联酋人民没有放弃,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让他们知道良好的环境是来之不易的,导学生像阿联酋人民学习,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不让它们受到任何伤害,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身边的人树立榜样,让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沙漠中的绿洲”形成的原因,更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感情上得到了升华。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呢?(一)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因为xxx爷爷逝世,学生们还小,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为加深学生对一代伟人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些xxx爷爷的小故事来读,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xxx爷爷的传奇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不是仅靠几节课就能让学生体会深刻,因此,在课前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讲故事活动,通过阅读、介绍、讲故事、看影视等,使学生对xxx同志的印象更形象更具体,对其丰功伟绩了解更多。(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