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哲学理念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改革初探摘要:军事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高校依据《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设置的,同时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以系统的理论教学为主。为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借鉴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文化影响和课外实践参与等方式,为大学生更好地树立立体的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关键词:实践哲学;军事理论课;改革中图分类号:G4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0)07-0135-01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要求落实实践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主要置身于静态的课堂讲授中,忽视了实践知识教育,造成了知识教育外在化、灌输化、强制化,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服从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或做作业、或考证、或开小差等,总体上缺乏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而理论知识归根于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教育与学生具体的、主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理论,并最终自觉发扬爱国主义,履行国防的义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理论出发最后落实到实践中去。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如果单从书面理论出发,其枯燥与复杂性会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能够较好的实现从理论到到实践的飞跃,消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强制化”、“外在化”等的缺陷。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一)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观摩、体验、讲解中不断增加对国防的了解、在结合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自我,找到课堂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契合点、个人与国防教育的结合点,深刻理解国防教育开展的意义,成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自觉推动国防教育全民化、社会化的一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国防教育基地具有历史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战地观光园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时,可以结合课堂中讲解地道、火炮、坦克、战例等方面内容,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其次,开展军民融合的一些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了解军人、军队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防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国防离大家并不遥远,并借此机会提高大学生爱军、拥军、参军的自觉性,主动投身于国防建设。由于军训持续时间短且四年只有一次机会,因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军队中参观体验,在与军人相处、训练中体会保卫国家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切实体验军营文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参照美国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美国自1910年起就建立起童子军和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并以立法进行保障。军队官兵融入到学生的户外活动中,如野营、登山等,从小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国防教育。(二)推进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四部分组成。对高等教育整体环境起着一定的作用。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除了每周一次的课程教育之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国防观念。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报刊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军事爱好者协会、时事热点论坛等社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可以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定期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可以举办户外野营、定向越野、军旅夏令营等活动,在增强大学生体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一定的军事行动能力;也可以邀请政客、将军等进校园对时事热点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融入感。其次,积极开展“国防文艺”活动。有时候一部好电影、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