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用好审计成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创新制度建设,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是审计机关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来,我市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创新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台了《XX市政府系统主要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任中审计实施办法》)、《XX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经责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在干部选拔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意见》(以下简称《经责审计结果利用》)3个规范审计行为,加大审计结果利用力度的文件,在全省首推“凡动必审、考审同步、市县联审、先审后提”的做法,不仅开创了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先河,而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中的运用,从宏观层面、制度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审计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免疫系统”作用。下面浅谈我市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一、创新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领导机制,是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夯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础的首要环节,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相关规定,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审计局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难以进行评价的审计事项进行责任认定。市审计局根据中央、省、市有第1页共4页关文件精神,制定了《XX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定、安排、实施、工作质量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规范审计行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实施。审计是一种执法行为,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操作规范,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健康实施。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比其他专业审计起步较晚,制度和操作规范不够健全,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工作实际,2008年相继出台了《任中审计实施办法》、《经责审计实施办法》,这两个实施办法,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环节。一是通过制定办法,建立上报和审批制度,完善计划管理,科学组织运作等有效措施,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审计项目的确定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第一个关口,针对过去委托程序和委托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出台的《任中审计实施办法》规定,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含市政府任命的其他需要审计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原则上任期内必审一次。《经责审计实施办法》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年底前提出下一年度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初步打算,由市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5部门联席会共同研究商讨确定,再由同级审计机关将其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上报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拟提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临时提请的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出具委托书,由审计机关依法组织实施。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审计立项的随意性,严肃了委托程序,有利于审计部门准确把握审计方向和工作目标,更好地解决审计任务重而审计资源有限的问题。二是审前准备阶段注重审计调查。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搞好审前调查极其关键。因此,在制度设定上注重要求审计人员把握好三点:首第2页共4页先了解、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握好政策界线;其次被审计对象及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实施审计之前,听取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及建议,以确定审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