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青春考,辉映中国梦“学业结出果子,事业播下种子。”曾有诗人这样描述青春。1978年出生的张兴赢,尚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大学4年,硕博连读5年,他用9年的时间结下了学业的果子。2020年参加工作,至今也是9年,他不仅播下了事业的种子,而且收获了令人倾慕的成果:凭借在卫星大气成分遥感应用领域的出色工作,他先后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20年,还先后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岗位能手”与团中央和人社部联合颁发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如果说青春是一次考试,张兴赢无疑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勇于创新,做出“高难题”从2020年年底开始,横扫我国中东部的雾霾导致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封闭、呼吸系统就医患者人数剧增。雾霾有多严重?能不能预报?政府关切,百姓关注。然而,因为受限于常规地面大气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代表性不足,政府不能立刻给予权威、科学、令人信服的回答。中国气象局立刻研究部署寻找解决雾霾监测这个关键问题的办法。张兴赢所在的卫星大气成分遥感研究室临危受命承担了这一专项攻关任务。这是真正的压力与挑战,因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凭借着多年科研的积累和积极担当的勇毅,张兴赢毅然接受了这一挑战。雾霾发生的时候,遮天蔽日,加上云的影响,常规的卫星观测很难获得有效数据。怎么办?张兴赢带领着他的团队对国际卫星30多年的海量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卫星上一种特殊的信号可以穿透雾霾,并且可以很好地指示污染物的多少。这让张兴赢大受鼓舞。可是,问题来了,我们国家的卫星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用于雾霾监测的信号设计。接下来的一周,张兴赢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努力攻关,尝试着从我国已经在天上的卫星资料中寻找可以捕捉雾霾的信号。经过16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2020年1月12日夜里,终于做出了第一张卫星全国雾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监测分布图,监测结果与地面的雾霾观测数据高度一致。那一天,也正是一月份污染最重的一天!当他们把这张全国雾霾分布图呈现在气象局领导面前时,领导激动地说:“这么好的卫星监测产品,这下派上大用场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雾霾监测,可以说,张兴赢拿下了到目前为止人生答卷上的难度最大的题。他带领团队成功地开发出基于风云气象卫星全天候雾霾定量监测产品,每天提供雾霾定量监测报告。2020年3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视察中国气象局,对卫星雾霾监测工作表示高度赞赏。抓住关键,做对“单选题”人的一生有多个岔路口,面对选择就像面对考试的单选题,需要应考者进行判断。张兴赢,在求学的岔路口,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1997年,张兴赢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高分子材料专业,由于成绩优异,临近毕业时,获得了保研深造的机会。可是,让人不解的是,他却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师从旅美归国的大气化学家庄国顺教授进行为期5年的大气化学的硕博连读。而当时,我国的大气环境研究尚属很冷门的专业。记者采访时问到其中的缘由,张兴赢告诉记者,一方面是他对人们每天都在呼吸的大气中奇妙的化学变化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他从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大气污染道路中,敏锐地捕捉到我国未来会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当年的冷门变成了如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让我们不能不佩服张兴赢“战略性”的选择。满载着学业的收获,张兴赢踏入职场,到中国气象局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在他入职2个月后,中国气象局前瞻性地在国内组建了第一个专门的卫星大气成分遥感研究室。可是,作为一个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全新交叉学科,刚开始起步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重大成果。张兴赢因此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曾质疑自己的选择。一次,他与团队中年长同事闲聊,得知同事刚工作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气象卫星,其他人或选择到国外发展或离开气象行业,可是他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研究。几年后,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升空,那一刻,他认为自己所有的坚守都值了。身边许多气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