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研究一、背景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运行不仅与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还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伴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压力下,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已变得非常紧迫。因此,回顾我国退休制度的演变历程,根据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实施状况,来展开对退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很有必要。二、我国退休制度沿革及评述(一)我国退休制度的创建时期(1950—1958年)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效仿前苏联的做法,选择的是国家保险模式,其宗旨是“最①充分满足有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因此,退休制度也带有浓厚的福利性色彩。这一时期国家主要颁布的文件有1950年的《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1955年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这三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基本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二)我国退休制度的调整时期(1958—1966年)195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是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实行了统一的退休办法,将企业和机关女职员的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在退休制度的调整时期,我国还确立了军官的退休制度,并补充了集体制单位的退休制度,更多的群体被纳入到退休制度的体系中。(三)我国退休制度的停滞时期(1966—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保险事务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混乱的制度执行环境完全摧毁了退休制度。根据1978年的统计,企业应退②未退的职工有200多万人,国家机关应退未退的工作人第1页共25页员有60多万人。(四)我国退休制度的重建时期(1978—1986年)为弥补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于退休制度的破坏,1978年国务院同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干部和工人的退休、退职待遇进行了修改,区分了退休和离休人员两个群体不同的待遇,并在1980年针对干部群体制定了在退休待遇上更为优厚的离休制度。(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改革时期(1986年至今)传统退休制度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已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退休养老制度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改革,养老保险逐步在国营企业中实行退休费的社会统筹,并正式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199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退休制度中的弊端。①②源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2000年3月数据来源于张明丽、李方、秦笑梅《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个创新发展研究》,2011年7月三、我国退休制度的缺陷(一)提前退休现象严重,导致退休年龄的低龄化。提前退休是指职工因丧失劳动力或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提前离岗休息的一种退休形式。提前退休主要有四种方式:内部退养、借助从事特殊工作提前退休、子女顶替职位提前退休和各种病退。但是由于政策执行的不规范,一些国有企业从局部利益出发,纷纷为职工办理非正规的提前退休,使某些职工在身体条件尚能完全胜任时离开工作岗位,直接导致了退休年龄的低龄化。(二)退休年龄缺乏调整,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尽管我国现阶段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除了对某些特殊群体的法定退休年龄适当放宽外,在50年代初确定的我国第2页共25页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未作变动,正常退休年龄一直为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和人口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未作调整的法定退休年龄与逐渐提高的人口预期寿命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三)退休制度缺乏弹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首先,随着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实行“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