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快乐的语文”发布者:龚瑶(发布时间:2014-12-1521:14:40)小手举起来语文课上,学习《雪儿》,讲述一个跌伤了腿在家休养的小女孩和捡到的一只受伤的信鸽相伴、别离的事儿。“‘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这是课后的一个思考题,我问学生。稀稀拉拉地举手,绝大多数的孩子沉默着。不赞同一个问题出来,小手如林,太容易给出答案,这份“活跃”会遮蔽思想的深刻;也不赞同只有寥寥几个举手回答,课堂是所有孩子的,他们应该自由、快乐地探索,而不是由优等生独霸着话语权。最美的图景,是面对老师的问题,你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在用心地思考,好像知道答案也似乎说不清楚。几只小手最先自信地举起,接着又是几只,再几只。老师耐心地、微笑地等待,巧妙地点拨了一下思考的方向,推着孩子向上跳一跳。于是,一些孩子突然想明白了,脸上露出顿悟后的惊喜,激动地高高举手,嘴里嚷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带动得更多的孩子也兴奋起来……但是此刻,我的很多学生却沉默着。曾经听一位同事无奈、自嘲地讲过她们班上课的情形:“没有人举手,个个都像傻子似的。你就是问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间长了,都习惯了,也不指望他们回答问题,自说自话吧,一节课上下来,累死了。”我当时是非常诧异的,那才是四年级呀!按照我们平时的观察,学生年级越高,越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出错丢了面子的心理,会使他们很谨慎地对待在众人面前表达观点,上课发言远不如低年级踊跃。当然,也不绝对。如果是公开课,老师事前做了一些工作,用奖品或者是少做、不做作业来“诱惑”学生,鼓动学生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活跃,自己的教学也就出彩。甚至,教师会告诉学生,他们的数学老师就坐在教室后面,专门记录发言的同学,发言次数不等,奖品的档次也就不同。如此这般,公开课上确实是小手如林。一下课,也就有学生围着老师汇报自己的发言情况,请老师兑现奖励。如果是优秀的教师,很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会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需要又值得探讨的问题,诱导着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观察:哪些孩子是因为走神儿没有听清楚问题而不能举手回答;哪些孩子是因为紧张而不敢举手、欲言又止;哪些孩子因为刚答错了很难为情而害怕再举手;哪些孩子总是不停地回答但常常脱口而出缺乏思考;哪些孩子根本就是想不明白、没学懂而真的无法举手……如此种种,教师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判断,选择策略,一一点拨:走到不够专注的孩子面前,摸摸头、轻拍小手或是用眼神善意地提醒;用鼓励的语言,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培养胆小孩子的自信;让全班孩子明白答错了很正常,一点儿不可笑,建立班级规则,要给回答错误的同学以微笑,并集体商讨正确的答案,共同进步;表扬发言踊跃的孩子,但希望他想好了再说,对他有思考、有见地的发言大力肯定;对课堂反映确实比较迟钝,接受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多一点儿关心、耐心,讲过的重点内容再请他说一说,不苛刻于回答得完整、精确……问题本身的价值,教师的教学艺术及对学生的态度,能够让孩子始终对课堂充满激情,快乐地举起手来,并在不断地发言中形成表达的习惯,提高表达的能力。我看轻“被举手”,我一直朝着优秀教师的方向去做。“为什么现在发言的同学这么少呢?”我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他们显然知道,不积极发言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要他们清晰地说出“为什么”,似乎又为难了他们。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可以用一些“选择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我可能知道一些原因,不知道猜得对不对。请你做出选择,把你的答案交给我。我只是想了解你们真实的想法,帮助你们做上课踊跃发言的好孩子。”我报了几种答案:没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我刻意回避了“不专心”这样的字眼,怕学生防范,不说真话);害怕答错;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没什么意思,不想回答;其他原因。结果是这样的:62%的学生害怕答错;15%的学生认为是没听清楚,各有1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答,或是认为题目没什么意思。看来,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