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国家环保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将PM2.5列入监测项目,并提出分期实施新标准的时间要求。但有市民认为,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应立即实施,不应分期实施。理由在于:其一: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按照新标准将有2/3城市不达标。其二: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超过沙尘暴,早日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2)治理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减少污染、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理由。(6分)(2)合理化建议例举:建议一:国家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节能环保的社会氛围。(1分)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2分)建议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有助于保护环境的各类活动,如“少开一天车”、“少吸一支烟”等。(1分)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培育文明风尚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分)35.网络时代的降临,使传统社会中的一些“瑕疵”有了放大的可能。低俗色情、盗版影视,这些原来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的落后与腐朽文化,通过互联网能传播到全世界。有人滥用网络监督权利,散布谣言,诬陷他人等等。因此,加强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势在必行。(2)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为解决互联网世界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现象提出建议。(6分)36.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分)37.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某校高三(1)班学生以“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要共建生态文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1)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6分)35.(2)①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分)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1分)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1分)36.(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才能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真实可信、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闻报道。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提供群众喜爱的、有实用价值的新闻信息服务。(每小点3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7.(1)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2分)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2分)③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31、美国时间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陆续播放。中国59位各界名人和众多普通民众依次出现,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