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井冈山红色研学旅学习心得井冈山红色之旅心得体会——我们的成长之旅2013年7月11日,我们来到了誉有天下第一山的井冈山,我们将在这里进行8天的井冈山红色之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时,我们行走在井冈山的红色道路上,感受别样的革命之风。在井冈山学习的这几天,我们重温了这段历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此时毛泽东作为前敌委员会的书记当机立断,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其实这段历史深深刻在我的脑中是因为来到这里的7月12日,我们观看了由600余名都来自井冈山的乡村农民共同演绎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他们不是什么演员,他们只是当年的红军和赤卫队员的后代,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情感,是任何专业演员都做不到的。演出中红旗、南瓜、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在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故事情节,整场演出就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观看演出时犹如身临奇境,“那个炮声,太逼真、太震撼了。”同学们不时发出感叹。我想,真正给与我们震撼的不是演出场面有多宏大,而是那600多红军第1页共4页后代的真情实感给予我们的心灵上的冲击。7月15日,我们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课程安排下,我们在井冈山烈士陵园进行仪式教育“井冈英烈祭奠仪式”,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安眠于此的四万多名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在陈熙老师宣读祭奠仪式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先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壮烈场面,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万多名烈士的名字,还有三万多先烈的名字永远沉睡在那无名碑中。此情此景,同学们有的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有的眼中在悲伤之后充满的是一股坚定。从踏上井冈山那一刻起,大家的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井冈山,红色革命的摇篮。每一位来到此地的人无不为革命先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和信念而感动,同时令我们感动的是红军在当时井冈山那种艰难困苦革命斗争精神。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不能不说,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不是凭着军队和武器就能获得的,而是千百万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得到的;不是革命党人一劳永逸获得的,而是革命们先烈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这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从心底里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到来之不易。或许,来此之前我们都会在想我们这次的红色之旅目的何在,我们只是来感受红色文化么,这与我们听任何一个有关于红色革命讲座又有何区别呢,我们的疑惑在来到这革命圣地后就有了答案了。在这里,我们有来自各个高校的学子,可能每个人在学校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骄傲。但是在这里,没有地域之分,没有身份差别,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井冈山传统革命教育的学子。在这里我们经过了“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会议精神是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其中成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我想,我们就是要抛开我们以前的种种,在这里我们是众多学员中的一员,我们要遵守我们的培训纪律,服从集体的指挥。我们要成为一支充满生机的第2页共4页精英团队。7月16日,我们晨训的第一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