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川,一个彻底改变西夏和宋朝在宁夏南部军事力量对比的地方,随着西夏学研究的发展,它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它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2005年3月22日,当我们带着“好水川到底在哪里”的疑问走进西吉县境内的兴隆镇时发现,历史和我们同样在等待着一个具体而科学的答案———好水川,被历史误读的军事遗存?在于茂田、于小龙两位先生编的《走进隆德》一书中,这样记述:“好水川,位于隆德县北,与县城隔山相距8华里。川垴源于六盘山主峰西麓山根下,川水自东而西,经隆德县的好水、杨河两乡,由西吉县境内的兴隆乡入葫芦河川,全长约60余里。源头好水镇附近的红土路村有一泉眼,水涌甘冽,经久不涸,俗称好水泉,川亦因泉而得名。”这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对好水川地理定位的普遍说法,比如张培礼在《范仲淹知延州》一文中这样说:“(宋)军至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宁夏隆德县东)。”(载《西北文史荟览》)我国西夏学研究权威专家、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西夏学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在《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中谈及好水川战役时说:“宋军紧紧追击,傍晚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东甜水河)。”《宁夏通史》在“西夏中心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一章中这样叙述:“夏军见宋军东来,佯装北撤,诱宋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北)。”几乎所有国内关于好水川战争的论述,都这样记述好水川的地理在行政版图上的归属与具体位置。而在《西吉县志》“兵事纪要”关于好水川一节中这样讲:“公元1041年,北宋与西夏在好水川(今西吉县境兴隆镇马家嘴、姚社、杨茂等村),发生了一次重大战事,史称‘好水川之战’。”一个在夏、宋之间发生的最具有战争力量扭转意义的战争,一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将鸽子运用到战争中并因此丰富了中国战争史的战争,一场以数十万军人为代价的战争,具体的位置竟然出现了这样大的偏差,该作何解释?2005年3月22日,当我们带着“好水川到底在哪里”的疑问走进西吉县境内的兴隆镇时,当地宣传部门特意安排我们拜访了出生在这里,后来在《固原日报》做过多年记者、编辑并担任副总编辑的王文玉先生,王先生把我们带到了兴隆镇单民村所在的一片空阔的河谷地带说:“那些记录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上好水川战役真正的发生地是在这里。”为什么是好水川?无论是在隆德县还是西吉县境内,好水川能给我们确切答复的一个事实是,它在六盘山区域内。一场彻底扭转了西夏和宋朝在交界处的军事力量对比、中国军事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什么会发生在六盘山地区?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与前朝一样,宋人认识到马政在国防上的作用和重要性。但缺少良好的牧场,导致宋朝的养马业很不景气。北宋著名的大臣包拯曾具文呈奏:“访闻广平虽分为两监,马只有五六千匹,不及往时一监之数,亦不销得此地,枉有废为闲田。”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着长远眼光和深邃认识的文臣,充分认识到北宋监牧马匹数量少了,同时,马监占去了大量的良田沃壤,才这样最早地发出大声的疾呼,然而,这种疾呼很快淹没在昏庸帝王日日沉浸的笙歌艳舞中了。西夏和宋朝的战争,一定程度上是牧场的争夺,对马匹有着绝对依赖心理的党项人是无法忽视六盘山这一天然牧场的,有着“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六盘山,不仅是良好的军马场,更是进可攻取长安乃至中原地区,退可守卫自己的疆域,六盘山地区因而成了宋、夏对峙的前沿,西夏便将自己的战略扩张的棋子落在了六盘山地区。一场战争的遥远背影关于好水川战役的具体情形,我们只能从各种史料里梳理它的影像:在这里,宋夏双方对峙的阵营中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个人,站在西夏前列执掌帅印的是一代帝王、西夏帝国的奠基者李元昊;宋朝方面,军事将领中有一代文杰范仲淹。公元1041年2月。那个早寒的春天,当驻守在这里宋朝军人还沉浸在春节带来的诸多快乐中时,在远离故乡的惆怅和节日落临的快乐这两种复杂情感交织中,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末时光,他们没想到,李元昊亲率10万西夏大军,经过充分准备,发挥远距离袭击战的长处,向宋军猛然发动进攻。长时间艰苦环境里的驻守,使宋军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