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小结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从国际上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旧制度已是大势所趋。(2)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要求,这是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④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出了变法维新的呼声,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戊戌变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点?(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2)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3)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4)推动: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5)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6)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3.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1)差异①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变革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②光绪帝虽然在变法诏书中接受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对上述政治要害问题,却只字未提。(2)说明①从光绪帝这方面看:说明光绪帝并不是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皇帝,仍是封建皇帝。他之所以支持变法,一是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不甘心做“亡国之君”,希望通过变法巩固清朝统治,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②从维新派这方面看:说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早在宣传维新思想之初,康有为就高举“托古改制”的大旗,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后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而没有提“变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1.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3.“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题之一,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题号12345答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