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课前预习的现状语文预习很重要,但现在的学生预习大多流于形式,或粗粗略读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或根本不去预习。也有认真的学生,读通文章查出生字注音,有的还能按照老师要求查找相关资料。但学生的这些预习还都处于被动的、散乱的预习,预习停留在文章的浅表。大部分学生的预习还仅仅停留在低年级的程度,找出课文里的生僻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成语。但是在高年段需要的不仅仅是字词的预习还要对课文内容的预习,对句子的浅显理解,对课文文内的把握等等都是高年段的要求。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预习对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预习的盲目,决定选这个课题予以研究。通过实践结合理论,摸索、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在预习中发现读不懂的问题,以便课堂有针对性地听讲,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在预习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学语文,学会独立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扩大阅读量。1.实践发现学生课前预习充分,语文课堂效果就好,效率也高;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语文课堂就一潭死水不起波澜,课堂就会少、慢、差、费。2.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语文课堂每天只有一节,仅凭课堂阅读学文显然是不够的。3.语文教材的选文范围广,有许多文章有深度,要想理解文章难点,必须查阅相关资料。要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量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才能读有所获。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策略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重点,而预习习惯则是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前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通过摸索、研究,从而理解的自学过程。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地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一、前一阶段,我们围绕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做了以下尝试: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作为刚刚升入五、六年级的学生,面对预习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我们教师通过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认真研读,为全部教学内容设计了详细的预习作业。力求给中年级学生安排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一定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认真通读三遍课文后,完成布置的预习作业。1、对于通读课文,我们设计为“三遍读”,每一遍读都有相应的要求。一遍读:要求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并圈出不认识的字;二遍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及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三遍读: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2、预习作业主要分三部分:1、字词部分;2、文章脉络部分;3、赏析部分。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预习作业中三部分内容适当调整。字词部分,要求学生尽量先自己完成再对照书本检查,以达到自学字词,发现问题的目的。文章脉络部分,允许学生反复再读课文,在预习题目的引领下,自己研究、探索,理清文章主脉。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标注,留待课堂解决。赏析部分,预习题目的引领,能帮助赏析能力不够强的中年级学生,发现文中有价值的词、句、段,有目的地感受优美句段的妙处,有针对性的背诵、记忆优美句段。鉴于我们面对的是高年级学生,我们设计的预习作业,难度适中,预习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二、存在优点:通过一学期时间的预习习惯培养,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发生一定的转变,课堂效率有所提高。1、课堂教学氛围的转变通过有效地课前预习,我们的课堂变得快乐、轻松。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以前的课堂上,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得默不作声。老师课堂提出问题,往往底下鸦雀无声。而现在的课堂,学生自发提出预习时发现的、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其他同学大胆...